三國這段歷史,總叫人忍不住假設:"要是曹操多活30年,天下會不會早早就姓曹了?"這事兒說起來挺有意思。曹操死在公元220年,按史書算,他要是活到250年,那就是80歲高齡了。那時候蜀漢的諸葛亮剛走沒幾年,東吳的孫權也快不行了。曹操要是真能熬到那時候,三國這盤棋,恐怕真得重新下!
一、赤壁那一把火,燒掉了曹操最好的機會
提起曹操的統一大業,最讓人捶胸頓足的肯定是赤壁之戰。208年,曹操54歲,帶著二十多萬大軍南下,荊州劉琮直接投降,劉備被追得滿地圖跑,孫權躲在江東瑟瑟發抖。眼瞅著天下就要姓曹了,結果周瑜一把火,燒得曹軍七葷八素。這事兒後來成了曹操心裡一根刺,他晚年寫詩感嘆"人生幾何!譬如朝露",估計也是想起這場敗仗。
不過話說回來,曹操其實還有一次翻盤機會——215年打下漢中那會兒。張魯投降後,法正勸劉備趕緊動手搶地盤,說曹操"得隴不望蜀",肯定要撤。結果真被他說中了!曹操61歲了,覺得後方不穩,打劉備風險太大,扭頭就回了許昌。要是他年輕十歲,以他的性子,八成會賭一把——畢竟劉備剛佔西川,腳跟還沒站穩呢!
二、劉備一死,曹操的機會來了?
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諸葛亮接過蜀漢大權。這時候曹操要是還活著(假設他延壽到80歲),會不會趁機打漢中?我覺得懸!諸葛亮可不是吃素的,他立馬搞起了"北伐中原"的招牌工程,魏延守漢中跟鐵桶似的,趙雲雖然老了但還能打。更關鍵的是,孫權也不傻——蜀漢要是沒了,東吳就是下一個靶子。唇亡齒寒的道理,孫權比誰都懂。所以曹操真要動手,大概率是場硬仗,輸贏難料。
不過歷史有時候就是那麼巧。234年,諸葛亮和魏延前後腳去世,蜀漢一下子沒了頂樑柱。蔣琬、費禕這幫文臣治國還行,打仗可就差點意思了。歷史上曹爽後來打過一次漢中,結果被王平堵在興勢山動彈不得。但要是換成曹操親自帶兵呢?王平再厲害,面對曹操這種老狐狸,勝算恐怕不大。漢中一丟,蜀漢的門戶就敞開了。
三、孫權晚年昏庸,東吳自己先亂了陣腳
東吳那邊更是個"神助攻"。孫權晚年簡直像換了個人——整天疑神疑鬼,搞出個"二宮之爭",太子孫和跟魯王孫霸斗得你死我活,陸遜因為勸架還被孫權罵到氣死(245年)。等孫權252年咽氣時,東吳已經元氣大傷。更慘的是,名將陸遜死後,能扛大旗的只剩諸葛恪這種志大才疏的,後來果然被政變砍了腦袋。
曹操要是活到250年,看到東吳這爛攤子,估計能笑出聲。滅蜀之後,他八成會學後來司馬昭那套:水陸並進,一路從西川順長江往下沖,一路從襄樊往南壓,再派兵從壽春捅孫權後背。三路夾擊之下,東吳那幫內鬥的貴族怕是連船都湊不齊!
四、曹操若統一,還有司馬懿什麼事?
要是曹操真把天下打下來了,歷史絕對要變天!首先,曹丕肯定能順順噹噹接班,不用搞什麼"九品中正制"討好士族。至於司馬懿?估計在洛陽當個退休老幹部就不錯了——曹操可不像曹丕父子那麼信任他。當年曹操夢見"三馬食槽",對司馬家早有防備。要是他多活30年,司馬懿根本沒機會掌兵權,更別提後面的高平陵政變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事兒也就只能想想。曹操晚年頭痛病越來越重,華佗想給他開顱治病反被砍頭。就算真延壽30年,以古代的醫療條件,80歲的老曹操還能不能騎馬打仗都是問題。更別說魏國內部也不太平——世家大族和寒門子弟的矛盾、屯田制引發的民怨,哪一件都不是省油的燈。
歷史沒有假如,但想想這些"可能",總讓人覺得三國這段故事更鮮活。曹操的雄才大略、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孫權的虎頭蛇尾……少了誰,這出大戲都不夠味兒。或許正是這些遺憾和偶然,才讓我們幾百年後還在為他們爭論不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