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楨
◆1948年9月,陳雲在吉林陶賴昭松花江大橋通車典禮上講話。
1945年9月14日,延安棗園籠罩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中,此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召開緊急會議。時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的陳雲出席了此次會議。會上,陳雲接受了新的任命——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
此時,毛澤東正在重慶和國民黨方面進行和平談判。蔣介石之所以熱心於所謂的「和平談判」,其真正用意是要爭取時間,把國民黨的大批精銳部隊運往華東、華北和東北等地。所以在談判召開不久,蔣介石就急不可耐地單方面以接收「東北主權」的名義,企圖爭奪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權。
東北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如果被國民黨佔領,就將切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與蘇聯方面的聯繫,對中共解放區造成南北夾擊之勢。
此時的形勢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已到了千鈞一髮的境地!
為應對此事,搶得先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緊急會議結束幾個小時後,陳雲就告別了在延安的家人,和彭真等其他幾位東北局主要負責人一起,匆忙登上飛機,直飛關外。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調查實踐尋方針
1945年9月18日,陳雲到達瀋陽。自此,陳雲開始了他三年零八個月不同尋常的馳騁東北戰場的人生歷程。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為部署東北局在北滿、東滿的工作,同年10月15日,陳雲由瀋陽抵達長春。此時,我黨關於東北的工作方針是「迅速集中,加以整補,全力消滅蔣軍」,「掌握全東北」。
中央搶佔東北的設想,存在著有利的條件。當時,蘇聯紅軍已經佔領了東北主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道,我軍部分部隊也已先期進入了東北若干地方。但是,這個設想的實現也有一些困難,如蘇聯方面受到同國民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國際承諾的束縛;長期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東北人民還不了解中國共產黨;我軍兵力相對薄弱等。
陳雲雖對東北戰略方針的改變沒有表示反對,但仍認為建設北滿、東滿根據地有著很大的重要性,對那裡缺乏骨幹力量的局面表示擔憂。「眼前我們最困難的事是缺少幹部。」「今天我在長春,只看到長春實在缺人。我在瀋陽覺得瀋陽人少了,現在拿長春來比,瀋陽還是『土豪』,務請抽一些來。」
◆陳雲提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觀點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圖為1989年陳雲書寫的手跡。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是陳雲在延安的理論學習中總結出的信條。從那時起,他就相信,只有實事求是地研究處理問題,得出的結論才最靠得住。
在東北,陳雲馬不停蹄地向幹部群眾們了解情況,為了聽取更全面可靠的意見,陳雲甚至採用了極其獨特的調查方式。
據時任中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部長的趙德尊回憶,陳雲把工作人員分成兩個部分,相互辯論。一部分扮演蔣介石,另一部分扮演毛澤東。辯論的命題是:如果你代表著充當的角色,你會怎麼決策?陳雲讓雙方分別陳述理由。這是一種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調查方法,在激烈緊張的辯論中,充分考慮和分析了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加深了對整個東北戰局的了解。
隨著局勢的發展,中共軍隊在東北的局面日漸困難。美蔣方面利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向蘇聯發起外交攻勢,迫使蘇軍承諾不公開支持中共軍隊;中共到東北的部隊尚未能分兵做群眾工作;中共軍隊進入東北初期收編的一些偽軍和地主武裝紛紛叛變……根據以上情況,中共中央在11月下旬調整方針,強調「讓開大路,佔領兩廂」,把工作重心放在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上。
◆陳雲
而此時,經過兩個多月的探索,1945年11月底,陳雲在哈爾濱一棟隱秘的小樓里,和北滿軍區司令員高崗、中共合江省委書記張聞天等人對東北的局勢進行了促膝長談,並取得了一致意見。意見認為我黨在當時的情況下獨佔東北並不現實。
當天晚上,陳雲起草了一封給東北局並轉中共中央的電報,在電報中系統闡述了他們的意見,主要內容是建議我軍應撤出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大中心城市,到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放手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農村根據地,同國民党進行長期艱苦的鬥爭。
這份電報同中共中央提出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是完全一致的。中央回電同意陳雲等人的意見。一個月後,毛澤東親自起草了中央指導東北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他指出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先建立穩固的根據地。這樣的戰略方針,有利於我們立足農村,發動群眾,既讓部隊得以休整,也能順利實現擴軍,從而壯大我們的力量。
陳雲對東北時局匠心獨運的調查研究,以及從中得出的結論,對進一步將北滿建設成為全東北的大後方和鞏固的根據地,起著重要作用。
除匪患,搞土改,強經濟,依靠群眾鑄後盾
1945年11月,陳雲奔赴哈爾濱擔任北滿分局書記。他面臨的工作是在北滿組織軍隊、發動群眾,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
北滿地區北至黑龍江,南到第二松花江,東起綏芬河,西接內蒙古,當時包括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牡丹江五個省和一個哈爾濱特別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整個東北的大後方。然而,東北歷史上匪患不斷,北滿更是出了名的匪患猖獗地區,小說《林海雪原》以及由此改編的一系列影視作品講述的就是當時北滿地區嚴重的匪患。他們襲擊我軍後方,屠殺地方幹部,當地群眾對土匪更是聞風色變。
◆小說《林海雪原》。
面對嚴峻的形勢,陳雲強調,剿匪是當務之急,不消除匪患,群眾心存疑懼,不可能發動起來,也就不可能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蘇軍未退,蔣軍未到時,剿匪是北滿決勝的一環。」
1946年的春天,一場大規模的剿匪鬥爭席捲林海雪原。
運籌帷幄的陳雲始終密切關注著戰爭的進程和部隊的實際問題。剿匪戰鬥正值天寒地凍的季節,而我軍由於補給困難,戰士的服裝過於單薄,很多人凍壞了手腳。時任陳雲警衛員的張季敏回憶,當時戰士們穿的大部分是薄膠鞋、薄襪子,帽子都僅是布做的,這樣的裝備並不能夠應付東北寒冷的天氣。往往是一宿就凍壞好幾百號人。陳雲知道此事後,親自找到供應部部長,限時要求解決問題。他還在北滿分局給各省工委的電報中,特彆強調要把解決大衣、棉鞋、手套、皮帽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在陳雲的關注下,大量禦寒物資籌集運入前線。
在物資供應的保障下,剿匪鬥爭進展十分順利,取得了巨大戰果。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北滿軍區斃傷土匪三萬一千多人,俘虜三萬六千多人。北滿土匪已成強弩之末,大勢已去。剿匪鬥爭的勝利,解決了建立根據地的心腹大患,極大增強了當地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和東北民主聯軍的信心。
在剿匪鬥爭中,陳雲對當時的工作有了新的見解,他發現我黨在東北之所以控制力相對較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將群眾徹底發動起來。所以,陳雲提出要在北滿發動經濟鬥爭,搞土地改革,提高百姓生活條件,這樣才能更好地將群眾動員起來,進而武裝起來。
通過大規模剿匪和深入農村的土地改革,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大批翻身農民入伍,使東北民主聯軍不斷壯大,在北滿這塊黑土地上,中國共產黨站穩了腳跟。北滿根據地,成為了我軍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堅強後盾。
赴前線,應危局,勇拍板,統一思想保臨江
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在東北戰場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企圖先集中力量吃掉東北民主聯軍南滿部隊,再全力北上進攻北滿根據地,奪取整個東北。
1946年10月14日到28日,東北局召開會議討論解決方案,會上決定成立中共南滿分局和遼東軍區,以統一對南滿黨政軍的領導。在會上,面對南滿危局,陳雲挺身而出,主動請纓,要求到南滿去。此時在陳雲的人生履歷中還從未有過直接指揮作戰的經歷。
根據東北局的會議記錄,陳雲在會上十分誠懇地表態,南滿是東北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在需要增加人去幫助南滿同志工作,但我在軍事上完全是個外行,因此去後作用不一定會很大,力求「不增加他們的麻煩,多做一些事情」。經過研究,東北局任命陳云為中共南滿分局書記兼遼東軍區政治委員。
◆1946年,陳雲出席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在哈爾濱舉行的高級幹部會議。右起:陳雲、林楓、呂正操、李立三。
接受了新的任務後,陳雲與南滿分局副書記、遼東軍區司令員蕭勁光星夜兼程,趕赴南滿軍區總部所在地臨江市。
南滿是今天的整個遼東半島地區,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的臨江市,是曾經的南滿軍區所在地,這裡與朝鮮僅一條鴨綠江之隔。當時,由於國民黨集中力量向南滿發動攻勢,北滿到南滿的鐵路已經被國民黨控制。所以陳雲和蕭勁光只能繞道朝鮮去往南滿。
經過長途奔波,陳雲和蕭勁光終於在中朝邊境的一個小鎮,遇到了前來迎接他們的遼東軍區副政委唐凱。一見面,陳雲做的第一件事,依舊是開展調查,了解情況。當天晚上,他和唐凱聊到深夜。
這時,國民黨以八個師分三路向南滿進攻,佔領了南滿大部分縣城,向臨江步步逼近,我軍處境十分困難。我軍在南滿兵力不足四萬,進攻南滿的國民黨軍隊卻達到十萬多人,雙方實力相差懸殊。要堅守,軍區很多同志信心不足。唐凱後來回憶說,當時大家情緒很不統一,部隊傷亡很大,沒有補充,沒有預備。許多人已經把爬犁、繩子、斧子這些上長白山的工具準備好了,隨時準備棄守南滿。
在渾江城外的七道江,蕭勁光主持召開了軍區師以上幹部會議。會上,針對南滿是棄是保的問題,幹部們展開了激烈爭論。他們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的要求堅持,有的要求放棄,有的說可以試一試。
12月12日夜裡,陳雲接到了蕭勁光從前方打來的電話,蕭勁光在電話中反映了會議上的爭論。第二天,陳雲不顧病體,冒著漫天大雪,親自趕往七道江。他心裡十分清楚,如果放棄南滿,國民黨就能夠集中力量全力攻打北滿,我黨在北滿的根據地將受到威脅,北滿如果失守,東北地區就不可能保得住了。
然而,要統一思想,卻並不容易。
陳雲到達七道江後,再一次運用他獨特的「交換、比較、反覆」的研究方式,和持不同意見的將領們談話,對堅守和撤走的利害得失進行分析比較。
◆吉林省渾江市七道江村。1946年12月,陳雲出席遼東軍區在這裡召開的師以上幹部會議。
在會議期間,陳雲曾給林彪和彭真寫信,他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發生爭論時,我無從說話,必須弄清事實、弄清利害,才能下決心。本來懂得軍事的人,有許多問題是常識問題,但對我來說,卻非下大力去摸不可。這件事比在北滿不知苦多少倍。……但勇氣是有的,現在正鼓起勇氣來補十年內戰、八年抗戰所未上的課。」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陳雲對自己的軍事知識來了一個大補習。
為了說明堅持南滿的意義,陳雲這樣比喻戰場的形勢:東北的敵人好比一頭牛,牛頭牛身子是向北滿去的,在南滿留了一條尾巴。如果我們鬆開了這條尾巴,那就不得了,這頭牛就會橫衝直撞,南滿保不住,北滿也就危險了;如果我們抓住了牛尾巴,敵人就進退兩難,兩面挨打。因此,抓住牛尾巴是個關鍵。
終於,陳雲把大家的思想都說通了。對於南滿是保是棄的問題,他最後堅決地表態:「我們不走了,都留在南滿,一個人也不走!留下來打!」
從1946年12月到第二年的4月,國民黨陸續四次進犯臨江。我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奮起反擊,四保臨江。最艱難的時候,我軍根據地只剩下4個小縣,22萬人口,卻要支援前方四萬人的作戰部隊。陳雲帶領南滿分局組織發動當地群眾,組成擔架隊、運輸隊為前方提供物資,動員農民參加戰鬥。在一保臨江時只有2萬人的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到四保臨江時已經發展到5萬人。
◆1947年,陳雲(前排右三)在臨江和遼東軍區機關工作人員合影。
在戰爭最緊張的時候,陳雲依然保持著難得的沉靜。他時常一邊拉二胡一邊思考問題,沉靜的背後是對勝利的堅定信心。1947年4月初,四保臨江戰役結束,經過108天的浴血奮戰,我軍先後四次打退了10萬國民黨軍的大規模進攻,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先南後北」企圖獨霸東北的夢想,為我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進瀋陽,謀安定,復生機,接管經驗傳全國
1948年初冬,坐落在瀋陽中山廣場的大和旅館迎來了一位風塵僕僕的中年人——剛剛被任命為瀋陽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的陳雲。這一次,他的任務是負責瀋陽市的接管工作。
接管瀋陽這樣一座大城市,是此前任何一個中國共產黨人都未曾遇見和經歷過的。
如何接管瀋陽?陳雲首先想到的是要做好輿論工作。在上海生活過很長時間的陳雲知道城市裡的人有看報的習慣,所以他專門安排工作人員準備安民布告,另外還提前準備了幾期稿件,通過報紙宣傳政策,穩定人心。
1948年11月2日下午3點,國民黨守軍最後一個團宣布投降,瀋陽完全解放。僅僅過了半小時,陳雲就帶領軍管會迅速進入瀋陽。臨時辦公地點,就設在瀋陽大和旅館。
此時,展現在陳雲眼前的瀋陽城滿目瘡痍,匪特、流氓猖獗,一些角落槍聲不斷,社會秩序非常混亂。特別是在鐵西區的工廠倉庫和鐵路專線上,還有大批國民黨沒來得及運走的彈藥。這些炸彈據統計,能夠裝六百個火車皮之多,一旦出現連環爆炸,半個瀋陽城就將被炸毀。針對這些亂象,陳雲迅速組織軍管會維護治安,清查匪特,疏散危險物品,避免了潛在的危機和災難。
◆東北人民解放軍進駐大和旅館(現遼寧賓館),並在此成立瀋陽特別軍事管制委員會。
進城第二天,陳雲就召開了瀋陽特別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會上,陳雲確定了接管辦法: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後分。他還特彆強調,瀋陽是我們黨接收的第一座大城市,一定要接管好,不能將我們打仗的城市變成死城市,從現在開始,瀋陽就是共產黨領導的城市了,我們一定要比國民黨管理的更好。
然而,接管一座大城市,要面臨許多具體而繁瑣的問題。比如,軍管會進城時,瀋陽因為電力系統遭到破壞,全城斷電。電燈不亮,電話不通,電車和火車也無法開動,城市功能陷於癱瘓狀態。恢複電力成為最緊迫的事情。陳雲立即組織軍管會連日搶修被燒毀的變壓所,倒斷的電線杆、高壓線及主幹線,在進城第二天就實現了部分通電;第三天通電話,電台開始播音。
一些今天看來平常的問題,在當時解決起來卻並不容易。例如,在關於汽車應該在左側通行還是右側通行的問題上,就曾令軍管會的工作人員們大傷腦筋。
據時任陳雲秘書余建亭回憶,北滿解放區的汽車是規定左側通行的,但是進入瀋陽,原國民黨統佔下的交通規則是靠右側通行。這就出現了嚴重的矛盾。因為沒有統一的條例,交通事故頻繁,嚴重影響了瀋陽城市的順暢運轉。
陳雲沒有輕易做決定,而是延續了他一以貫之的做事風格——先做調查。他研究了各國交通規則和汽車製造工業,發現新式汽車的方向盤多數在汽車的左邊,適宜右側通行。在此基礎上,陳雲做出了右側通行的決定。後來,這個決定被推廣到全國並沿用至今。交通的恢復,為瀋陽秩序進一步恢復打下基礎。
◆1948年11月7日,《東北日報》刊登以陳云為主任的瀋陽軍管會成立的消息及軍管會發布的有關接收工作的規定。
一座飽受戰火摧殘的大型工業城市,短短几天時間,就在共產黨人手中奇蹟般地恢復了生機。
接管瀋陽不到一個月,陳雲將自己接管瀋陽的經驗寫成書面報告上報中央。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圈閱後大為讚賞。194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各前委轉發了這份報告並批註:此報告甚好,可供你處接收城市時參考。陳雲在短短26天實踐中創造的瀋陽經驗,為隨後陸續解放的北京、天津以及其他大中城市的順利接管發揮了重要的借鑒作用。
從陳雲在東北的一件件奇功中,可以發現他鮮明的工作特徵和領導風格。在面對重大問題特別是從未遇見的新問題時,陳雲總是能夠想在事前,預先謀劃,多謀善斷。從北滿定計到堅守南滿,再到接管瀋陽,陳雲的主張和建議對黨在整個東北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他在東北的工作實踐和方法,也給黨在全國各個地區開展工作帶去了寶貴經驗。
四十年後,陳雲總結了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六個方面的主要原因,一向低調的他沒有講到自己。但是,他在東北解放戰爭的全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早已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中,永不磨滅。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