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硬拔」,有人已中招!中疾控:進入高發季!

氣溫漸回暖,正是出遊季

戶外活動時

若發現被「黑痣」般小蟲子叮咬

千萬要當心,一旦處理不當

嚴重可致命

腫起大包,發燒38.5℃

竟與身上「小黑痣」有關

清明假期
杭州葉女士帶著10歲女兒樂樂
前往野外遊玩
樂樂在山野間玩得興起
甚至在草叢裡打起滾
回家時,葉女士發現
樂樂的眉尾多了顆「黑痣」

圖源:杭州市中醫院

湊近一看
竟是只「蟲子」在吸血
她趕緊將其從女兒頭上撥下
見沒什麼明顯傷口
便簡單用水擦了一下
圖源:杭州市中醫院

不久後,樂樂臉上腫起大包
還突發38.5℃高燒
經醫生檢查
咬傷樂樂的「罪魁禍首」正是蜱蟲

中國疾控中心提醒
蜱蟲叮咬進入高發季節

3月27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管理處研究員常昭瑞介紹,蜱蟲叮咬進入高發季,戶外活動後應檢查全身,發現蜱蟲附著需用鑷子垂直拔出。


小蜱蟲 大危害

蜱蟲是一種
寄生性、吸血性的節肢動物
可以傳播多種疾病
  • 被蜱蟲叮咬後,其唾液會引起周圍血管炎,出現局部充血、水腫、出血及角質層變厚

  • 如存在蟲媒傳染病感染,可能還會出現高熱、頭痛、嘔吐、腹瀉等癥狀。

  • 如果被攜帶新型布尼亞病毒的蜱蟲叮咬,可能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以發熱、血小板減少和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女子被蜱蟲咬後,發病到死亡僅7天!

2024年4月,有網友在社交平台發帖,記錄其母從被蜱蟲咬,到發病去世的全過程。該網友稱,起初家人以為母親只是普通感冒發燒。經檢查,其母被確診為「蜱蟲病」,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後病情惡化不幸離世。

杭州市中醫院皮膚科主任袁丞達解釋,蜱蟲在吸血過程中會分泌出一種神經毒素,可導致宿主運動性纖維的傳導障礙,也就是「蜱癱瘓」;更可怕的是,蜱蟲會攜帶引起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病毒,每年都有因蜱蟲咬傷而身亡的病例。

蜱蟲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有1至2周的潛伏期,臨床表現為持續高燒、乏力、頭痛、嘔吐、腹瀉並伴有心、肝、腎多臟器損害等急症,嚴重時可致死。因此雖然大多數蜱蟲咬傷不會有後遺症,但也不可大意。
曾有患者被咬後,開始出現發燒、全身肌肉酸痛,噁心嘔吐的癥狀,被咬傷的傷口處不久開始紅腫潰爛,流膿散發惡臭。隨後病情發展迅速,很快出現感染性休克,被緊急送入醫院icu搶救,輸了8瓶人免疫球蛋白才脫離危險 。醫生表示,如果再晚點送來就救不回來了 。
還有患者發現被咬後,很快就把它捏死了,但是過了幾天之後就開始發燒,還出現了關節腫痛的癥狀 ,被蟲接觸的部位又紅又腫。入院檢查後被確診為患上了「萊姆病」,又稱「蜱傳播疾病」,就是以蜱蟲為主要傳播媒介的感染性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可能會造成神經系統損害,比如面癱、肢體癱瘓等等,後期還可能會造成慢性關節炎。

被蜱蟲咬了怎麼辦?

千萬不要「硬碰硬」!

錯誤做法

被蜱蟲叮咬後,不要通過暴力拍打、生拉硬拽等方式「硬拔」。

因為「硬拔」容易讓蜱蟲口器和頭部殘留體內,導致病原體感染;若不慎捏破蜱蟲,接觸其體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

正確做法


儘快移除

蜱蟲在吸血時會將頭部埋入皮膚,要用鑷子或者專用蜱蟲移除工具,緊貼皮膚夾住蜱蟲頭部,緩慢垂直向上拔除。若情況允許,最好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

消毒處理

精或碘伏清潔叮咬部位,避免感染。

健康觀察

接下來幾周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發熱、皮疹或其他異常癥狀,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記住3招,遠離蜱蟲傷害

戶外防護

野外遊玩時,盡量穿長衣長褲、紮緊褲腿,不給蜱蟲可乘之機。

回家檢查

野外歸來要及時洗澡更衣,重點檢查肘窩、腋窩、脖子、耳朵背、腹股溝等蜱蟲易藏匿的地方。

定期除蟲

如果攜帶寵物外出踏青,回家後要仔細檢查寵物體表是否有蜱蟲附著,並定期給寵物驅蟲

小編提醒:
目前已進入蜱蟲活躍期
戶外活動時注意做好防護
如不慎被蜱蟲叮咬
千萬別「硬拔」

編輯:黃詩藝
二審:張偲
三審:黃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