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和龐會都錯了:張飛趙雲處置於禁龐德,能避免悲劇,劉備諸葛亮也會很滿意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要遷都避其鋒芒,只可惜關羽的勝利太過短暫,四個月後就敗走麥城身隕臨沮,坐鎮成都的劉備諸葛亮根本就來不及救援。

關羽斬龐德,還留下了一個巨大隱患:四十三年後蜀漢滅亡,龐德的兒子龐會隨鍾(會)、鄧(艾)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疆場廝殺各為其主,只有公事而沒有私仇,龐會的報復確實很過分,但是關羽做得好像也不全對——如果坐在關羽位置上的是張飛或趙雲,他們的處理方式就會跟關羽完全不同,產生的後果也會截然相反,劉備和諸葛亮肯定會更為滿意。

龐會「替父報仇」不合常理:戰場上刀兵相見,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怎麼只許龐德殺別人,就不許龐德殺別人?如果都學龐會,龐會就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了。

龐德年輕的時候,受朝廷調遣,與馬超一起跟著司隸校尉鍾繇去打袁譚、郭援、高幹,那一戰剛開打馬超就被射中腳面,龐德則收穫了一顆首級:德手斬一級,不知是援。戰罷之後,眾人皆言援死而不得其首。援,鍾繇之甥。德晚後於鞬(弓囊)中出一頭,繇見之而哭。德謝繇,繇曰:『援雖我甥,乃國賊也。卿何謝之?』

如果舅舅鍾繇要替外甥郭援報仇,隨便找個借口就能要了龐德性命,但是鍾繇只是哭了一場,並沒有接受龐德的道歉。

黃忠陣斬夏侯淵,夏侯淵次子夏侯霸投蜀後官至車騎將軍,好像也沒找黃忠後人的麻煩(也可能之因為黃家已經無後)。

按照《三國志》的描述,關羽對龐德還算不錯,勸降不成將其斬首,卻沒有懸在高竿上示眾,而是將其湊成一個完整身體下葬:鍾會平蜀,前後鼓吹,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

有史學家說龐德被埋在荊州,鍾會不可能從蜀中將其挖出,這就是斷章取義了:史書說的鐘會平蜀是時間而非地點,事實可能是鍾會回軍途中路過襄樊,順便帶回了龐德身體。

不管鍾會是什麼時候被司馬兄弟幹掉,也不管龐會在滅蜀之戰中是否立有大功,他對關羽家屬動手,都令人不齒,這樣的事情,也就是馬超等少數幾人會幹。

鍾會的事情做得不地道,關羽的做法,也值得商榷,他殺龐德,也是一時激憤——關羽勸降的時候還算客氣,龐德罵人的話就太難聽了: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

關羽怒斬龐德,殺完之後覺得有點惋惜:春秋大義,不可殺俘,不可殺降。關羽囚禁了叩頭乞命的降將于禁,斬殺了不肯叛變的俘虜龐德,這兩件事都值得商榷。

于禁已經屈服,如果給他一個虛職並讓他在嚴密監視下出現在樊城之下,對曹仁守軍的士氣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拿下樊城,即使徐晃和張遼都來了,關羽也能支撐一段時間。

于禁降而不用,龐德不叛而被殺,關羽位置上坐的要是張飛趙雲,情況可能就會完全不同了。

劉備帶著龐統、黃忠、魏延入川的時候,分工很明確:關羽董都荊州事掌握軍政全權,諸葛亮主抓三郡賦稅搞後勤,趙云為「留營司馬」,也就相當於荊州保安司令兼執法官。

如果由趙雲處理俘虜于禁龐德,第一時間就會把他們送往成都交給劉備處理——關羽假節鉞確有生殺之權,但是謹慎一點的將帥都不會真的什麼都不像君王請示:蘇建兵敗當斬,大將軍衛青還是將其帶回交由漢武帝發落,趙雲在博望之戰中生擒同鄉夏侯蘭,也是交給劉備處理。

為將者凡事不可擅專,以免引起君王猜忌,在這方面,關羽顯然不如趙雲做事謹慎: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

不管關羽在劉備集團是二把手還是三把手,他都是一個臣將而不是諸侯,他打贏了戰役,按規矩必須向主公劉備報功獻俘,尤其是像假節鉞左將軍益壽亭侯于禁、立義將軍關門亭侯龐德這樣的高級敵將,關羽最好還是別自作主張處理。

關羽囚禁于禁斬殺龐德,都沒有向劉備請示報告,所以龐德的後人報仇,就只會找關羽家眷,可能龐會是這樣想的:如果關羽當時把龐德送到成都,劉備和龐柔、馬超都表示過去的事情再也不提,大家重新開始,就有可能出現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即使龐德到了成都還不肯投降,劉備也會為彰顯自己仁義,擺了一桌酒席,請龐德大吃一頓而將其釋放。

劉備「禮賢下士」的熱情,連諸葛亮和張松都抵擋不住,就更別說武人龐德了。在劉備的好酒好肉好話之下,別說是龐德,就是曹操和孫權,也不好意思當場翻臉。

不管龐德投不投降,到了成都都死不了,于禁到了成都,也能混個一官半職,四方將軍當不上,封個「討逆將軍」還是可能的。

趙雲要是還在荊州,肯定會勸關羽把于禁龐德都送到成都交由劉備諸葛亮處置,而關羽自作主張囚于禁斬龐德,可能是不想讓于禁講他在曹營的舊事,想收服龐德為己用,也許是想給馬超一點難堪。

趙雲深沉穩重且深明大義,張飛也不想新三國演的那樣只會戳人一萬個窟窿,在劉備集團,要比能說會道文明禮貌,張飛在武將中那可是數一數二的。

于禁叩首乞降,張飛肯定會搶步上前一把扶起,解衣推食就像失散了多年的親兄弟,然後把酒桌搬到樊城之下,吹吹打打大吃大喝,把城頭上的曹仁氣得吐血三升,如果曹仁怒髮衝冠跑出來拚命,肯定會被老張按在地上摩擦得鼻青臉腫——嚴顏和張郃,就是這樣被忽悠瘸的。

關羽心高氣傲,弄得被俘敵將無所適從:屈膝投降的于禁下了大獄,龐德想表現一把骨氣,結果掉了腦袋,反正降將咋做,關羽都不滿意,在這方面,他還真有點曹操在白門樓上的風範。

三國正史中只有「乞哀呂布無人救」,並無「罵賊張遼反得生」。張遼是眼看呂布要玩兒完,就帶著本部人馬主動投降了,在白門樓上,呂布像于禁,陳宮像龐德,倆人誰也沒活成。

曹操很欣賞關羽,可能是他們有很多共同語言,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諸君,對關羽張飛趙雲也比較熟悉,於是最後的問題就出來了:如果于禁龐德落在張飛趙雲手裡,能否避免當場和四十三年後的悲劇發生?關羽擅自處置於禁龐德不太合規矩,如果坐在關羽位置上的是張飛趙雲,他們會不會拿出讓劉備諸葛亮都滿意的處理意見?在張飛趙雲手裡,于禁龐德哪個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