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代碼拽住的釘釘

撰文 | 吳坤諺  

編輯 | 吳先之

如今已經是釘釘作為低代碼佈道者的第三年。

自釘釘在2021年1月14日發布6.0版本以來,釘釘一直走在「被集成」的路上。依靠阿里雲在「雲釘一體」戰略下提供的算力與基礎設施支持,釘釘得以構建了龐大的低代碼生態,一面向to b企業開放api介面,以日新月異的應用充盈平台生態,一面向廣大企業開放sdk介面,承接企業數字化潮流。

據公開信息,釘釘低代碼平台上的應用數量已於2022年9月突破500萬,在應用數量上正式比肩app store。「釘釘搭台企業唱戲」的模式已然成為一個生態閉環。

決定一個生態究竟是否具備可持續性的根本在於是否有足夠多的有效用戶,但在低代碼領域,行業卻往往自開發者視角來審視生態,究竟企業對低代碼的需求如何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低代碼並不能隱去邏輯

在釘釘的構想中,低代碼應該是讓業務人員通過「拖拉拽」可視化圖形即可做出應用的封裝式代碼與模塊,在不編程、少編程的情況下即可完成應用的開發和上線。釘釘實際上是後來者,用友、金蝶等服務商早在20年前便開始了低代碼的開發。

歷經20年發展,如今我們認知的低代碼可能更偏向於零代碼,在視圖中將代碼封裝藏得乾乾淨淨,也正因如此,低代碼能以指數級提高開發效率,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隱患。

「我們這邊作為自動化設備生產商,生產設備的自動編號和出入庫規則試過了好幾個低代碼平台,包括釘釘,都沒能找到合適的。尤其是從產線到入庫之間的幾道複雜程序,低代碼並不能很好地解決我們需求」。

張坤是東南地區某家自動化設備生產商的庫管,早在2021年,老闆就讓他與其他業務開始關注低代碼開發,並將此做法稱為「減輕it團隊的工作量」。張坤和同事們瞄準了在當時低代碼領域內風頭更盛而且便於公司內共享的釘釘宜搭,並且在短時間內就拉起了數個內部應用,包括crm、人事行政oa與kpi管理等。

「剛開始拉起應用的時候確實很興奮,以往需要交給專業團隊的工作可以由我們業務來完成,減少了來回溝通成本,在釘釘上也可以迅速同步」,張坤說。

但好景不長,除了人事行政oa一類以表單為基礎的應用外,在庫存管理、生產流程以及多部門協作等方面常常需要it團隊接手擴展,佔用it團隊工時引起了老闆的不滿。此外,庫存與進銷存之間必須的聯動又為兩個低代碼開發應用隔開,兩個部門之間經常需要將應用數據導出為excel並來回傳閱,數據對照之間時間成本也提上去了。

「剛發現問題的時候大家都很煩躁,還有員工問一開始直接用excel做不就好了?那天我領著大家一起加班到凌晨3點才把一個季度的數據理順,最後我們還去吃了一頓海底撈,只不過是我自掏腰包。」

隨著類似事故再三發生,張坤與大多數同事漸漸放棄了低代碼並且以「門外漢」的身份學起了java,而人事部門的應用還在使用低代碼開發。在他看來,低代碼的好處是降低開發成本的同時提供敏捷能力。但缺點同樣明顯,低代碼開發的應用難以適配複雜流程以及場景,如果程序員參與低代碼二次開發則與「降本增效」的目的不符,是數字化轉型中的本末倒置。

也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釘釘在前不久推出了低代碼開發師的認證功能,就像中餐飲食百菜百味,企業需要的應用與場景也是千奇百怪,模板化的產品甚至不如直接使用協同辦公的情況下,使用低代碼降低開發門檻有些緣木求魚。從智能手機中的各個應用乃至虛幻引擎開發的遊戲,其實也是低代碼的一種形態,只是這些應用往往局限於單一場景,解決一個問題。

「我學習了編程之後才明白,低代碼或者說無代碼可以儘可能隱去代碼的存在,但運行始終是需要邏輯的。我們現在也在釘釘上做低代碼開發,只不過是開發來給其他未數字化企業使用,內部應用還是得用語言,畢竟現在還做不到用中文編程」,張坤說。

供給端的虛假繁榮

張坤以及他的同事們並非低代碼領域的個例。

光子星球了解到,除張坤所在企業外,還有不少企業同樣從低代碼應用的使用者搖身一變成了低代碼應用的開發者,過去兩年內大廠與資本對低代碼領域的關注也掀起不小的浪潮,由此也造就了釘釘搭這個低代碼市場的「繁榮景象」。

而釘釘搭的檯子中,又是誰在唱戲呢?

「釘釘生態是大,但大部分是可以歸類於零代碼的表單設計器,一般只能實現簡單業務。」一位幫助優化低代碼平台的架構師劉睿告訴光子星球,儘管低代碼生態中存在表單驅動、模型驅動、小程序驅動等多種開發模式,但目前在釘釘低代碼生態中佔據絕對主流的還是表單驅動應用。這一類應用的特點是開發輕鬆、模板化嚴重、流於表面,不利於解決實際業務問題。

這與光子星球在張坤處了解到的情況基本一致,即儘管在業務場景中,中後台大部分的前端工作便是表單類應用,這部分工作低代碼化後可以顯著提高效率,但是在業務場景複雜化後,生態中能提供解決方案乃至全流程方案的開發者少之又少。

「你不敢相信,應用廣場中有相當一部分開發者是直接抄的github的開源流程引擎,當然沒法實現複雜業務流,更別提有人抄都抄不明白。這不僅是釘釘的問題, 是目前國內低代碼平台的通病」,劉睿稱。

當一個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低門檻同質化的產品,不僅會造成供大於求的現象,加劇企業的選擇成本,也不利於生態的長遠發展。

對於數字化較低的企業組織,表單類應用是數字化前的「最後一公里」,可也是數字化進程的「開頭一公里」。隨著數字化程度的加深,企業勢必會面臨更多需要應用來提效跑通的具體場景。釘釘生態能讓企業快速入門,但如何深入,目前尚未看到可行路徑。

「相比宜搭,微搭的應用相對更好,因為不過分追求『拖拉拽』而封裝太多東西,所以也更具有適配性」,劉睿說。

此外,光子星球還從一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以阿里為代表的大廠目前僅在公共低代碼平台中放出了較為基礎的封裝模塊,內部使用著相對功能更為全面也更適配自身業務的低代碼平台,並且中後台有過半應用以該低代碼平台為基礎開發,「能力可以說是宜搭的數倍之多」。

明明有優於市場平均數的產品卻不釋出,阿里的目的不外乎是防止開源後被廣大程序員在二次開發過程中逆向開源,或是希望宜搭生態保持多樣性,不會出現一超多強的情況,做好搭台者即可。搭台是一筆好生意,而如何讓企業按需下單,宜搭還需要做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低代碼風潮對人才市場的影響也開始逐漸顯現。

低代碼開發師已經作為職業類別登上歷史舞台。據某位頭部低代碼平台應用構建部人士稱,低代碼開發師在招聘上會大量招聘剛畢業的實習生負責簡單的頁面生成與表單一類的重複工作,由一位高級架構師來寫後台邏輯與複雜頁面,這些實習生在崗位中難以提升,如果不會自主學習,隨著大模型的落地 ,職場前途將變得暗淡。

「用低代碼做開發的人要麼是35歲做不動了,要麼還得下功夫學技術,用得越多越不值錢。」

低代碼不是銀彈

回顧低代碼在過去兩年踏上風口的路徑,降本增效顯然是最重要的抓手。

歲歲難熬歲歲熬,過去幾年恰是大家集體進入深水區的時候,vc對ppt項目越來越謹慎,老闆也對降本增效格外重視。這時候,能現場開發出前端並且費用較傳統開發低好幾倍的低代碼適時出現,像一針強心劑扎進老闆們的心裡,讓其產生了「砍掉外包」、「砍掉程序團隊」、「迅速拉起業務線」等預期。

低代碼絕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任何軟體都不是。

例如一家西南地區的精密配件公司,其salesforce成員透露公司曾在數年前花費百萬配置了一套crm系統,可老闆想了解銷售數據的時候卻還需要使用excel為媒介層層彙報。如今採用了低代碼開發的crm,同樣的問題依舊存在。不少朋友應該都對此感同身受,數據孤島現象其實是如今企業數字化潮流中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縮影。

對於釘釘在商業化道路上試圖撬動的中小企業市場而言,產品經理或老闆通常缺乏技術素養,而低代碼平台普遍擴展性不足,遇到個性化需求,開發難度遠大於自己搭建框架。這意味著,相比於佈道低代碼,大大小小的企業老闆們更需要被佈道的是「數字化是什麼」。釘釘應該更加關注的也不僅是開發者生態,而是使用者生態。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釘釘的低代碼生態很好很強大,但規模效應的副作用也如影隨形。由於可視化操作界面需要渲染,數據傳輸需要佔用帶寬與空間,高度定製化的界面反而需要佔用更多渲染資源。於是,釘釘「悄悄」在去年9月限制了企業內部應用api調用量和頻次,並發頻次最高20次,而月度調用次數為10000次,連接流次數為100次/月。

企服開發者想服務更多客戶,讓更多客戶得到舒心的應用體驗,那麼就必須升級釘釘版本,而這部分的成本最終只能轉嫁給低代碼應用的用戶。這其中是否會再現協同辦公中的木桶效應可想而知。

降本增效是個筐,新風口都往裡裝。目前低代碼以及其衍生的平台、應用廣場的問題都在隨著時間逐漸暴露,顯然軟體行業沒有銀彈,低代碼目前只是能說是一個好生意,但還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好生意。

只不過,隨著釘釘將大模型接入低代碼生態,通過斜杠進行更低門檻的低代碼開發,這又是一個新的降本增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