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奪得天下後,為什麼沒有污名化項羽?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即便是在時隔千年之後的今天,也足以讓人津津樂道,雖然最終的結果是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但是項羽的西楚霸王之名,一直流傳到了今日。

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上許多帝王都會對前朝或者對手進行抹黑,據說清朝在編纂《明史》時,就曾多次抹黑朱明皇室。

再往前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也曾污名化前太子,那麼作為勝者的劉邦,為何沒有在建立漢朝後對項羽進行抹黑和污名化?

污名化敗者流傳已久

早在商朝時期,污名化敗者的傳統便已經開始了,據說商湯在打敗夏桀後,便公開貶損夏桀,將夏桀稱為「前所未有的暴君」。

武王伐紂成功後,周武王也對商紂進行污名化,後續的春秋和戰國時期,對敗者的污名化更是司空見慣,到了劉邦、項羽所處的秦漢之交依舊是如此,這樣的傳統在我國已經流傳超過三千年之久。

所以按照常理而言,劉邦在勝利後抹黑項羽也完全說得過去,但是稍加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劉邦沒有抹黑項羽的必要,而且抹黑項羽不僅不會起到正面作用,只會適得其反。

污名化項羽會帶來什麼?

眾所周知,劉邦最起初時只是一個卑微的泗水亭亭長,在和項羽的對抗中,不知有多少原本屬於項羽的部眾轉投劉邦麾下,所以這就造成了一種情形,那就是相比於劉邦,這些人更清楚項羽是怎樣的人。

如果劉邦污名化項羽,這些部將會不會反對先且不談,劉邦自身的威望必定會下滑,進而導致那些曾經跟隨項羽的部將對劉邦的忠誠減弱,說不定會釀成災禍。

另外,劉邦和項羽一樣,有著共同的目標,那便是推翻秦朝的統治,而且在起義時,項羽率領的部隊還是起義軍的主力部隊。

自項梁起兵後,八千江東子弟浴血奮戰,項梁戰死後項羽接管部隊,先後渡過黃河,打敗秦朝的軍隊,立下了反秦的第一件大功。

如果劉邦污名化項羽,那麼該如何看待他的這些成就?

再者,項羽祖上幾代都是楚國名將,項燕更是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對峙數月而不敗,項氏族人在楚地享有崇高的威望。

所以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等人,都是反秦的前線鬥士,世人均敬重他們,劉邦如果污名化項羽,定然會引發天下百姓,特別是楚地百姓的不滿。

此時漢朝剛剛建立,正是需要廣收人心的時候,劉邦這時候對項羽污名化,只會讓天下百姓覺得劉邦也只是一個尋常之輩,反而會適得其反。

特別是對於魯地百姓而言,項羽更是他們的信仰,因為在起義軍早期,項羽曾因戰功而被後楚懷王封為魯公,封地就在魯地一帶。

按照當時百姓的理念,項羽身為魯公,那麼自己就是魯公的臣民,因此魯地百姓對項羽十分忠誠。

項羽烏江自刎後,魯地的百姓始終不曾臣服漢朝,劉邦對此頗為頭疼,如果此時污名化項羽,只會讓魯地百姓對劉邦心生厭惡,所以為了民心,劉邦也不能污名化項羽。

劉邦沒有污名化項羽的必要

之所以說劉邦沒有污名化項羽的必要,是因為在歷史上,勝者對敗者的污名,大多數是新朝的建立者對前朝進行污名化,以此來給自己的登基建國找一個正當的理由。

而劉邦和項羽則不同,他們都是起兵反秦的一方諸侯,是平級關係,也就是說他們之間沒有前後王朝上的繼承關係,而僅僅是兩方諸侯之間的鬥爭罷了。

這樣一來,勝者就無需為自己找一個正當的理由,因為勝者為王本就是公認的規則。

其次退一步來講,項羽作為敗者,就已經說明了他在很多方面是不如劉邦的,百姓心中也就默認了項羽不如劉邦,因此劉邦也自然沒有再對項羽進行污名化的必要。

項羽兵敗逃至烏江時,身邊已經沒有多少追隨者了,此時的他已經是眾叛親離,身邊再無親信和心腹可言,劉邦自然知道項羽的處境,因此沒有再度污名化項羽的必要了。

另外,劉邦若污名化項羽也是在變相的貶低自身,如果他將項羽抹黑成一個品性惡劣之人,那麼該如何評價他建立大漢的偉業?對手越強,越能彰顯出自己作為勝者的榮譽,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劉邦都沒有污名化項羽的必要。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在從史料上看到的劉邦和項羽的形象,主要是根據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得來的,而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是漢武帝當政時期。

所以與其說是劉邦沒有污名化項羽,不如說是漢武帝,或者司馬遷沒有污名化項羽,否則我們看到的項羽形象,可能不會是今天這般。

不過我們也不能否定存在這樣的可能:劉邦是對項羽進行污名化了的,但是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他的正直品性和身為史學家的職業操守,讓他必須公平公正地記錄項羽真正的模樣,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一個沒有經過污名化處理的項羽。

當然,這只是一個推測罷了,至於劉邦當年究竟有沒有污名化項羽,今天的我們或許已經無從知曉了。

結語

中國有一句古話:不以成敗論英雄。雖然項羽敗在了劉邦的手下,但是就歷史而言,能夠被世人銘記的風流人物,哪一個不是有著過人之處?更何況有著「西楚霸王」美譽的相遇?

李清照曾寫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了她對項羽的尊敬和推崇,項羽在歷朝歷代中也不乏推崇者,即便是在今天,我們仍可發現,在項羽的身上,仍不乏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