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與世長辭,舉國悲痛。無數長沙市民自發走上街頭,送別這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英雄,全國各地的人們也通過不同方式表達哀思。
袁隆平先生將畢生精力都傾注在中國人手上的那碗米飯,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讓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民同樣受益,美國圓環種子公司前總經理威爾其更稱雜交水稻為「東方魔稻」。
中國人的糧食安全,一直是擁有禾下乘涼夢的袁老心心念念的,而我國自2006年首次提出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開始,不止屢次強調,亦切實嚴格地遵守這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

國之將亡,饑荒頻現
中國2021年人均糧食佔有量達483公斤,做到口糧絕對安全,這個人均糧食佔有量亦高於國際公認安全線的400公斤。然而古代的人們並沒有得到這樣的保障,尤其是古代的窮人。
公元1632年,崇禎登基後的第五年,迎來在位期間的首次嚴重饑荒,呈報災情的奏摺一封又一封,災情卻是持續惡化。隨後的幾年間,蝗災和旱災接踵而至。
史無前例長達七年的大旱,令災情在公元1640年達至頂峰,這一年的降雨量不足三百毫米,受旱災影響的省、市多達二十個,重災區則集中在黃河、海河和長江中下游十五個省。

據載,陝西的百姓在米市買不到任何糧食,飢餓的百姓一開始吃野草和樹皮,後來為了減輕飢餓感,不少人將石頭磨成粉摻到樹皮里食用,但也有人作出不一樣的選擇。
敢於直言的禮部郎中馬懋才曾奉命到陝西調查災情,他的奏摺里就提到過百姓相食的慘烈。當時偶有孩童和獨行人出城後莫名失蹤,最後才發現這些失蹤的人是慘遭殺害後被烹煮入腹。
明朝的崇禎大旱被認為是近五百年來前所未見的。清朝光緒年間的丁卯奇荒同樣駭人聽聞,公元1877年至1878年,在天災與人禍的雙重夾擊之下,造成一千多萬人活活餓死。

在糠、野草、樹皮皆被啃食殆盡之後,就是成人相食乃至搶食死人。據載,排隊領取賑濟糧的許多饑民本來正值壯年,卻呈現油盡燈枯之態,一旦倒地,即便一息尚存也會遭惡犬搶食。
畝產量低,溫飽難保障
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代,饑荒是一種普遍現象。饑荒的時候,窮苦的底層百姓只能靠野草、樹皮果腹,那如果沒有鬧饑荒是否不至於此呢?
古代的朱門富戶自然是餓不著的,他們吃得講究也吃得精細,比如《紅樓夢》里史太君宴請劉姥姥時,不僅一兩銀子一個雞蛋,另一道茄子看似普通實則製作極其複雜,用料也相當奢侈。

在某些古裝電視劇里,窮人餐桌上的吃食雖然不比富人豐盛多樣,但也只是相對清淡一些。港版《封神榜》里,清貧且食量驚人的楊戩還能吃上好幾大碗白米飯,其妻黃顏也會去挖紅薯來吃。
紅薯和玉米最早是在明朝末年才開始傳入中國江南一帶,在此之前百姓根本不知道紅薯和玉米為何物,古代的窮人更是經不起一頓就消耗幾大碗白米飯的奢侈。
古代主要的五種穀物是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麥、黃米、粟米、大豆,但不利於消化的黃米和生產率低的粟米讀逐漸被淘汰,剩下的三種能充饑的穀物又無法量產。

宋元以前,兩熟制的水稻和小麥還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產量低得可怕,比如黃河流域一畝小麥最多收穫三十斤糧食,即便是號稱富饒的長江流域,水稻畝產量也不超過百斤。
歐陽修曾經犀利地指出,窮苦農民經過一年的辛苦勞作,扣除上繳給朝廷的賦稅之後,最終落到窮人嘴裡的收成也只能支撐幾個月。作為辛勤勞作的人卻根本填不飽肚子。
現代人普遍是一日三餐,但古代的窮人通常會在上午九點鐘吃第一頓飯,下午四點鐘吃第二頓,用這種一日兩餐的方式節省糧食,因為還要考慮冬季和春耕的存糧。

稀缺的食材,昂貴的油鹽
在漢朝就流傳著一句話:皇帝每天吃四頓,平民百姓只吃兩頓,更窮苦的人甚至連飯都吃不上。為了活命,老百姓會將篩掉的爛穀子、麥殼或者稻米殼,囤起來作存糧,秋天的時候就去野外採摘橡果和挖野菜、樹根。
《水滸傳》里武松上景陽岡之前,讓店家給他切了兩斤熟牛肉,一邊喝酒一邊大快朵頤,但其實牛是古代重要的農耕勞力,即便是官府也不得隨意宰殺。
古代禁止殺牛,豬則因為多被圈養在茅坑旁邊而被視為「臟肉」。當時也不具備閹豬的技術,沒有經過閹割的豬脾氣暴躁且食量較大,出肉率低,飼養成本太高。

古代烹調豬肉的方法更是不如現代,沒有閹割的豬騷味過重,難以下咽。著名的東坡肉就是通過大量的香料、醬醋,以及濃汁來掩蓋豬肉的騷味,這樣做出來的菜不是平民百姓吃得起的。
東坡肉的昂貴不在於豬肉,而在於調料。莫說醬醋、香料等調味品,就是在現代人看來最基本的油和鹽,對古人而言都是非常昂貴的稀缺品。
古代販賣私鹽的人往往會被施以重罪,因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對鹽實行壟斷經營,但食鹽產量很低,朝廷給鹽的定價都非常高,導致窮人們買鹽都是慎之又慎。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利用五穀煉油的記載,但人們大多數是拿五穀油當燈油在用。哪怕宋朝的煎炸食品和炒菜逐漸盛行,礙於糧食產量的限制,油在日常飲食里同樣成為奢侈品。
古代的窮人沒有油也沒有鹽,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卻為了存糧過冬往往一天只能吃兩頓飯,所謂的飯還多是以穀物殼和野菜樹根為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這樣的盤中餐飽含著辛酸和苦楚,若是換作現代的我們來吃,恐怕不出一天就大呼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