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紅會醫院的消化內鏡室里,醫生們屏息凝神地操作著器械——他們要從18歲女孩小麗的胃裡取出累計2斤的絲狀塑料袋。據多家媒體報道,這個從12歲開始將塑料袋當「零食」的女孩,近日因突發劇烈腹痛送醫救治。經過醫生檢測,小麗的胃部已被各類塑料異物撐得嚴重變形。經過三次內鏡手術、九小時精細操作,才將這場持續六年的「塑料危機」化解。
經過幾個月的救治,小麗逐漸脫離了危險。當醫生宣布小麗已能正常進食時,所有人都在思考:究竟是什麼力量,會讓一個花季少女把塑料袋當作零食?
小麗患的是典型異食癖。異食癖的醫學定義很直白:患者持續一個月以上食用無營養價值的非食物物質,且這種行為不符合其年齡應有的認知水平。但隱藏在這條定義背後的,是人體在極端狀態下的代償機制。
科學家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異食癖的成因,但異食癖的成因相當複雜,這背後有生理性成因,也有心理性成因。
異食癖通常是由於身體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導致的。鐵、鋅等微量元素缺乏是最常見的生理誘因——比如小麗確診的缺鐵性貧血,會讓味覺細胞失去判斷力,身體誤以為「啃食異物」能補充缺失元素。
的確,某些泥土中的礦物質確實能暫時緩解貧血癥狀,這種遠古時期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在現代社會卻成了致命陷阱。
此外,壓力也是誘導異食癖產生的關鍵因素。小麗的主治醫師施育鵬主任指出,小麗的病症「更可能源於心理因素」。這揭示了異食癖的深層邏輯:當情緒壓力超出承受閾值,大腦會啟動原始的自我安撫程序。如同嬰兒通過吮吸手指獲得安全感,部分青少年在高壓下會無意識地將異食行為轉化為「情緒泄洪口」。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特彆強調,異食癖常與自閉症、強迫症等神經發育障礙相伴而生。而我國臨床數據顯示,超過60%的青少年異食癖患者存在家庭關係緊張或學業焦慮——就像小麗說的:「壓力大時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異食癖的歷史淵源遠超想像。在非洲某些部落,孕婦食用特定粘土是傳承千年的生育儀式;印度恆河流域的「食土療法」至今仍被視作排毒秘方。但當現代工業社會的塑料、金屬替代了天然物質,這種原始衝動就變成了絞殺生命的兇器。醫學文獻記載的異食癖死亡案例中,38%源於腸梗阻,25%因重金屬中毒,還有患者因吞食磁鐵引發胃腸穿孔。更令人脊背發涼的是,異食者往往在出現嚴重併發症後才就醫——小麗的腸梗阻若再拖延,可能引發感染性休克。
異食癖的治療並不困難。認知行為療法已被證實能有效阻斷60%患者的異食衝動,但現實中,多數家庭仍將這種行為簡單歸為「壞習慣」。小麗的案例形成了可怕暗示:當我們的社會仍在用「矯情」「作妖」定義心理疾病,多少求救信號正在胃袋的黑暗中無聲堆積?
此刻躺在病床上的小麗或許還不知道,她的病例正在改寫醫學認知——那些被當作「垃圾」吞下的塑料袋,實則是現代青少年心理困境的實體化宣言。當物質豐裕時代的孩子仍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對抗壓力,我們該質問的或許不是「為什麼要吃塑料袋」,而是「我們的世界究竟缺失了什麼?」這不僅是醫學課題,更是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