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日,蔣介石針對錦州戰事做出了新的部署,在侯鏡如未到錦西的情況下,他選擇讓54軍軍長闕漢騫先指揮東進兵團的4個軍立即增援錦州。
隨著這道命令下達,東進兵團開始繼續向錦州進軍。東北野戰軍接到消息後,林總等人立即意識到眼下戰局的關鍵,就在塔山的得失。
塔山名為山,實際上只是一個小村莊,這裡最高點白台山海拔也只有261米。塔山雖然小,但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國民黨大軍要增援錦州,無論是走公路還是鐵路,都必須要經過塔山。
於是,四野領導班子立即下令,要求2兵團司令程子華等人率部隊迅速向塔山集結,守住塔山,無疑是此戰的關鍵。可擺在程子華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小小的塔山,根本就無險可守。
自古以來用兵都與地形密切相關,戰爭若是能搶佔有利地形,甚至可以靠著險要以少勝多。對於阻擊戰來說,若要成功擋住敵人,更應該利用地形。
程子華帶著大家勘察了塔山周圍的地形,對於如何守衛塔山,眾人有著不同的看法。
主流的觀點認為:自然先佔據高點白台山,在這裡建立防禦工事,居高臨下能夠有效阻擋敵軍;還有人表示:應當固守塔山堡,那裡雖說是大片的平底,卻控制著鐵路、公路。
雙方的爭論,讓程子華等人需要做出抉擇,有趣的是,另一場人們熟悉的阻擊戰,那就是三國時期的街亭之戰。
蜀漢主帥馬謖同樣面臨著高點與平地大路的選擇,在1720年前馬謖按照兵法選擇了險要的高點,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可馬謖的選擇也不無道理,平地紮營無險可守,想要阻擊敵人的難度會大大增加。
——最終,程子華做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選擇,即:讓2兵團以正面的塔山堡為防禦的重點,直接「在平地修築工事」阻擊敵人。
既然無法依靠險要,那就必須要修築能抵擋敵軍的防禦工事,2兵團的戰士們迅速開始行動,擔任主要防禦任務的4縱,在三四天的時間內就修築了各種掩體2600多個,挖掘交通壕9500米,還挖了6公里的反坦克壕。
守衛塔山的部隊分為不同的梯隊,同時戰線還有專門的預備隊,為了有效阻擋敵軍,2兵團還將炮兵集中起來,組成了兩個炮兵群。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塔山的部隊很快就迎來了敵軍的進攻。
國民黨東進兵團迅速對解放軍的防線展開攻擊,急於增援錦州的部隊,將攻擊的重點放在了鐵路與公路的平坦地區。
國軍的動向,也印證了程子華等人的判斷,敵人雖然集中兵力在平坦地區展開猛攻,但早有準備的解放軍,迅速將他們打退。
集中在一起的炮兵群,成功將敵人的陣型攔腰截斷,防線上的戰士們則趁機利用火力壓制敵人。被分割的國民黨軍隊進退兩難,很快就在解放軍不斷打擊下徹底潰退。
惱羞成怒的敵人,迅速組織了新一輪的進攻,解放軍也很快意識到當前防線存在的問題。敵人的炮火十分猛烈,將大家修築的工事打壞了,4縱的第一反應就是工事沒修好。
當天晚上,4縱將士們就開始搶修工事,和之前不同,這次大家針對敵人的狀況,開始有針對性修築工事。部隊將塹壕挖到1.5米深,戰壕內還專門挖出了煙斗式的單人掩體,敵人的炮火過來,戰士們就躲入這種掩體,除非炮彈落到壕溝里,否則就傷不到裡面的人。
同時,壕溝前面布上鐵絲網、鹿寨、地雷,阻礙國民黨軍行動。地堡上蓋兩層枕木,墊著1米多厚的泥土,以防禦國民黨軍重炮。地堡外圍伸出幾條壕溝,便於出擊消滅衝到跟前的國民黨軍。
經過這一輪的整修,防禦工事變得更加堅挺,隨後國民黨軍依靠著火炮,發動了更加猛烈的進攻,然而解放軍的工事堅不可摧。
戰士們依託著工事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為了迷惑敵人,部隊還專門挖了許多假工事,讓它們暴露在外吸引敵人的攻擊,儘可能保護真工事。
最終靠著完善的防禦體系,出色的工事,以及廣大解放軍戰士悍不畏死的精神,塔山阻擊戰取得勝利。顯然,這也是一場能載入教科書的阻擊戰。
同樣沒有地理優勢,但程子華卻憑藉著出色的軍事能力,好好給馬謖這些紙上談兵的人上了一課,原來阻擊不一定非要依靠險要,平地阻擊戰抓住機會一樣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