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嘆,一位生逢明末清初的文學奇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和幽默。生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儘管童年貧寒,卻展現出過人的才華。
年僅九歲,金聖嘆就步入私塾求學,刻苦鑽研,培養出獨立思考和閱讀的習慣。然而,他的好奇心和不拘一格的寫作風格,並未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因其怪誕作風曾被黜革,但這並未挫傷他的熱情。
金聖嘆以他的狂放不羈和豐富的文學才華著稱,他的文筆幽默風趣,充滿了生活的趣味。儘管在官方評價中頗受質疑,但他的作品卻吸引了一些知音之士的關注。
順治十七年,皇帝的讚揚似乎為他正名,皇帝稱讚他為「古文高手」,認為他的作品不應受時文之限制。

然而,金聖嘆並非只是一個文學家,他還是一個擁有強烈正義感的人。順治十八年,吳縣縣令任維初的蠻橫行徑激起了金聖嘆及其他蘇州士人的義憤。
他們在孔廟集會,借悼念的名義表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這一行動引發了清朝官府的警覺,金聖嘆等七名士人被以叛逆之罪逮捕,最終判處死刑。
金聖嘆是個妙人,為人幽默了一輩子,死到跟前了也依舊幽默風趣。
身陷牢獄,即將面臨嚴峻的死刑,他卻意外地叫來了獄卒,聲稱有「要事相告」。
獄卒立刻懷著好奇心前來,或許期望著能夠聽到某個驚世駭俗的消息,或者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指示。

畢竟,金聖嘆的智慧和風趣早已為人所熟知,誰知道他臨終前是否會留下令人嘩然的遺言呢?
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獄卒高興地準備記錄下金聖嘆即將透露的「要事」,卻沒想到他的「要事」居然如此幽默。
金聖嘆笑眯眯地指著端來的飯菜,用幽默的口吻說:「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儘管審訊的過程異常艱辛,嚴刑拷問下,金聖嘆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動搖。然而,這場審訊最終以嚴酷的判決結束,金聖嘆被判處叛逆罪,將面臨死刑的刑罰。
臨刑前的時刻,金聖嘆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他的內心卻異常平靜。
還有心情給在場下哭得撕心裂肺的兒子出個對聯。
刑場上,鬼頭刀寒光閃閃,劊子手手持利刃,陰森的氣氛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在這冰冷的氛圍中,金聖嘆的兩個兒子望著即將告別人世的慈父,悲切之情湧上心頭,淚水如泉涌一般。
然而,金聖嘆並未因此而頹廢,他依然保持著從容不迫,思維敏捷的風度。面對兒子們的悲傷,他卻滿不在乎地道:「痛哭干甚,不如來對個對子吧。」

他吟出了上聯:「蓮子心中苦」。可是,現在哪是對對聯的時候啊,兒子們的悲痛之情讓他們難以集中精神去對對聯,淚水淹沒了他們的視線,他們難以為繼。
金聖嘆輕輕思索片刻,見兒子們的悲傷難以平息,他溫和地說:「起來吧孩子們,別哭壞了身體,為父來替你們對這個下聯。」
接著他念出了下聯:「梨(離)兒腹內酸」。這對聯如同一首歌,描繪了父子之間的深情厚意。眾人聽後,不禁動容,黯然神傷。
這副生死訣別的對聯,構思巧妙,言簡意賅,字字珠璣,意蘊深遠。

上聯的「蓮」與「憐」同音,透露出金聖嘆看到兒子悲切哭泣的心情,深感同情與憐憫;下聯的「梨」與「離」同音,昭示著他即將離別兒子,心中滋生酸楚與難捨。
人生的最後時刻,站在行刑的地方,金聖嘆的目光在周圍陰森森的刀光中游移。冷風呼嘯,似乎也在訴說著即將到來的冰冷命運。
然而,他的思緒卻並未被眼前的景象所束縛,而是飄向了遙遠的地方。
就在行刑的前一刻,金聖嘆突然神秘地向劊子手示意,示意他靠近一些。他輕聲對劊子手說:「我耳朵里藏了200兩銀票,如果你願意先砍我,這錢就歸你!」

這突如其來的一幕,讓劊子手感到難以置信。他猶豫了一下,似乎陷入了對金聖嘆的話語的思考。
但很快,他的臉上就露出了貪婪的表情。
反正都要砍頭,先砍他和後砍他也沒什麼區別,還能有銀子賺,簡直是一個划算的買賣。
於是難掩喜意的劊子手朝金聖嘆點點頭,表示自己同意了,並把金聖嘆排在行刑第一位,然後毫不猶豫地揮刀落下。
當人頭落地,金聖嘆的身體倒下的瞬間,劊子手迫不及待地去找銀票時,卻只找到兩張團起來的小紙條,打開一看之後立刻臉色一變。

原來,這並不是銀票,而是寫著兩個字的小紙條:一個寫的「好」,一個寫的「疼」,連起來意思就是「好疼」。
畢竟是砍頭,肯定很疼,但真砍下去了之後小命都沒了還怎麼喊疼,於是靈機一動的金聖嘆就偷偷寫下這兩個字藏在自己耳朵里,也算是死前最後皮一把了。
儘管面對死亡,金聖嘆依然保持著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堅定的態度。他用最後的一刻,向世人展示了他無畏的精神和對生命的超然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