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0月4日,在湖南省湘陰縣城郊的熊家祠堂里,發生了一出慘絕人寰的慘劇:滅絕人性的日寇將我愛國將士曹克人的四肢釘在牆上,剜去雙眼,捅穿雙耳,斬斷雙手,削掉鼻子,割爛嘴唇,然後開膛破肚,如此種種,尚且不解恨,還灌入汽油,放火焚燒!
俗話說,殺人不過頭點地。
日寇的殘暴行為,著實令人髮指。

而我抗日大英雄曹克人將軍視死如歸,雖手腳不能動、雙眼不能看、兩耳不能聽,但仍能開口大罵,隨著烈火在胸腹間嗶剝燃燒,英雄氣絕,聲音終於不可聞……
日寇離去後,百姓收葬英雄骸骨,但見牆壁深滲膏血,頭軀四肢,清晰可辨,此情此景,人皆淚下。
一位前清秀才飽含淚水,提筆寫下一副輓聯:
率孤軍以守孤城,湘水竟無情,波濤不盡英雄淚;
摧敵鋒而寒敵膽,楚疆今再捷,千古長留節烈名。
此後數日,前來瞻仰遺迹的人們絡繹不絕,目睹者莫不聲淚俱下。
曹克人將軍為湖南桂陽縣清和鄉長樂村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4期,國民革命軍第99軍99師295團1營少校營長,這年奉命率部從貴州開赴湘北,駐防湘陰縣城。
湘陰縣水陸交通便利,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1年9月24日,日軍迫近,湘陰縣政府機關已遷至熊家嶺,295團團部亦由縣城移往距城5里的南泉寺,擔任縣城防務的只有曹克人營400多人槍和幾十個警察隊員以及200多國民兵。

團長劉國光在給曹克人下命令時,意味深長地說:「老弟,你我共事多年,望你看清當前形勢,要有發展就要保存好實力,你可別把老本都拼光了啊!」
團長的話,曹克人當然明白,但要保存實力,就只有撤退一途。強敵入侵,身為軍人,不戰而退,而且,這一退,就是家鄉桂陽了,自己有何顏面見家鄉父老?!
他決定不作撤退之想,率官兵在北門外的箭坡到蒯家嶺一帶挖壕溝、設掩體,進行周密部署,向將士提出:「保衛國土是軍人的天職」「誓與湘陰共存亡」等口號。

當晚,英雄在燈下給家鄉老父留遺書:「國家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在此國家興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責,我作為軍人,怎能臨陣退縮,尚望雙親體諒時艱,顧全大局,善自頤養天年……」
當此國家危難之際,英雄已抱定了誓死救國之志。
9月28日,日寇1000多人在飛機的掩護下,乘登陸艇從賽港登陸。
駐守賽港一帶的國民黨江防炮隊和工兵營,在日寇猛攻下紛紛潰退。
日軍在連續攻陷了烏塘、虞公廟後,開始向湘陰縣城進攻。
曹克人以攻為守,對將士們說:「兄弟們!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豈容東洋鬼子如此欺凌我們父老鄉親,有種的跟我來!」一馬當先,朝烏塘方向殺去。
將士們受此激勵,緊緊跟上。
該戰,曹克人全營上下全都殺紅了眼,一舉收復塢塘陣地。

初戰告捷,湘陰縣縣長謝寶樹率鄉親宰豬犒賞城防部隊。
曹克人死守湘陰之意更濃,回書致謝縣長謝寶樹云:「得兄協助之力甚多,唯有死守以報湘陰民眾。」
10月2日,更多批次的日機輪番向湘陰縣城實施轟炸、掃射,同時日寇步兵也開始發起猖狂的進攻。
曹克人在前沿陣地沉著指揮部隊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衝鋒,全營傷亡慘重。
由於日寇海軍陸戰隊在我方陣地側後的箭毛嘴、漕汐港偷渡成功,第一道防線受到夾擊,曹克人不得已率部收縮到第二道防線。
10月3日,日軍佐藤部隊平野支隊五百餘人,由白毛湖的箭毛咀、馬頭山登陸,配以飛機、毒氣向曹營陣地瘋狂猛撲。
曹克人仍無退意,率領全營官兵孤軍苦戰一天。
夜間,營駙陳錦龍傳來團長指令:「接師部急電,總部已撤南嶽,別有良圖,令我團南撤喬口待命。為確保主力後撤,特令你營擔任後衛。此令!」
曹克人大為憤慨,對陳營附說:「湘陰一丟,長沙就失去了屏障,敵人將沿湘江長驅直入。而且,眼前湘陰城區一帶的無辜人民,立刻會遭受敵人的殘酷蹂躪。軍人守土有責,豈能輕易言撤?!」
將士聞聽營長之言,個個抱定必死之心。
10月4日,日軍因屢攻不克,惱羞成怒,增兵八百餘,配齊輕重武器,再次向曹營陣地猛撲。
曹克人將軍臨危不懼,率全營官兵奮勇抵抗,又連續擊退了敵人的幾次進攻。

上午十時許,敵機空投傘兵於北門和八甲等地,形勢極度危急,曹營已陷入了腹背受敵的絕境。
大英雄知道為國捐軀的時候到了,驀然跳起,對剩下不多的士兵大吼道:「弟兄們,上刺刀!」
在他的帶領下,將士們就在這長不過數百米、寬不足十幾米的堤街上,與敵人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白刃戰。
戰至下午一時,終因寡不敵眾,曹克人和十幾名士兵終因彈盡、受傷而被俘,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日寇發現曹營僅四百多名官兵竟然就將自己數千兵力阻擋了六天,惱羞成怒,將俘獲到的十幾名中國軍人綁住,逐一鞭打、刀剮處死。
被縛在樹上的曹克人目眥盡裂,痛斥日寇:「你們這些沒有人性的東西,還是父母所生嗎?」
日寇獸性大作,惡狠狠地撲上來,將我大英雄釘在四甲熊家祠堂的牆上,刀剮火燒……
英雄殉國之日,年僅30歲。
英雄父曹道尊,母袁秋月,均在家務農。
英雄之兄曹奮人是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國民黨桂陽縣縣黨部的籌建人之一,曾與共產黨親密合作,以後又多次幫助掩護過共產黨員。
英雄之弟曹拔人,是土地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員,後因組織游擊隊起義,事敗被害,解放後由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兄長曹奮人得知弟弟壯烈殉國,專程從家鄉趕來,擬將遺骨移回老家桂陽安葬。
湘陰的父老泣淚勸阻,聲淚俱下地說:「曹營長為保衛湘陰而死,一定要葬在湘陰,和我們永遠在一起。」
當事人崔先月曾撰文道:「我于軍民殉難的第二天到湘陰,親自收殮過烈士的遺骸……從曹克人等17位被敵人燒焦了的遺骸開始……共收集血肉模糊的無法辨認的屍骨770餘具,集中安葬於湘陰縣城東南八甲右側山崗上的大墓穴里。」
一年後,各方集資,在平家灣義山上(即大墓穴所在地)修建了一座紀念塔,稱之為「白骨塔」,立碑刻名,以示旌念。
塔前的石牌坊上刻著一副對聯:丹心懸日月;白骨鎮山河。

1984年元月1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門批准,追認曹克人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