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吃青團,已是普遍的習俗,但在江南以及有些北方地區,除了青團,還保留著清明吃饊子的風俗。
在我國,清明節前的一兩天被稱作寒食節,也稱「禁煙節」和「冷節」,是自古以來民間一個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清明前要禁煙火,家家戶戶只能以冷食充饑。於是,百姓提前幾天用油炸好一些環形狀麵食,作為寒食節乃至清明節期間的快餐。其中最典型的一種食品叫「寒具」,類似現在流傳下來的饊子。
「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宋代蘇東坡作詩《戲詠饊子贈鄰嫗》,以輕鬆歡快的文字,描繪了饊子的製作方法和誘人形象。記得在食物匱乏年代,那時弄堂里如果哪個小朋友拿出一把饊子,是必須大家分享的,哪怕一人只分得一小段,吃在嘴裡也是又香又脆。
上海人喜歡把饊子叫作麻油饊子。我專門請教了一位老早在大餅店工作的老人。他說,只是在揉面時刷過一層麻油,油鍋里用的是與炸油條同樣的菜籽油。
據說上海的饊子是從蘇北傳過來的當地特色小吃。尤其從前婦女坐月子,家人每天都會在荷包蛋紅糖水裡加入饊子,油水十足。也是在蘇北高郵的農家,我吃過一道菜,叫絲瓜饊子煲,回家後如法炮製了幾次,家人都說蠻好吃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放兩把饊子打底,上面鋪上切成滾刀塊的絲瓜,再配上毛豆、木耳,我還多放了幾隻河蝦用來提鮮,最後倒入高湯。說是煲菜,其實只要等鍋里沸騰了,再燜個三四分鐘就行了。
中國的美食往往特別講究寓意。金黃色的饊子象徵吉祥、富貴和團圓。一把饊子根根細長,又預示著一個大家族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因此,在遙思先人的日子裡,吃饊子也被視為對家庭幸福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