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假期,全國各地,傳統民俗、年俗活動競相綻放,每一處都是文化中國的生動展現,傳遞著濃厚的年味與文化韻味。即日起,紅網文化推出《文化中國行——年俗文化》專欄,聚焦新春走基層、文化中國年。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袁思蕾 懷化報道
「新年好,來吃早茶了!」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起了床,正準備洗漱,聽到公公在堂屋喚我們。走出卧房門,只見他正將左手上的一杯茶,右手上那擺滿各色炸物、糖果的果盤,放到了堂屋正中的八仙桌上。
今年在懷化過年,對於我這個外鄉人而言,這是又一次深入體驗、觀察這裡年俗的機會。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各地年俗里,關於吃的內容有很多。
比如,在長沙過年時,媽媽總會在大年初一早上,讓家裡每個人喝上一碗甜酒沖蛋煮年糕,意為新一年的生活會「甜蜜蜜,年年高」。而在懷化過年時,我很少能吃到年糕,取而代之的是吃糍粑,而且,一定會吃到「散飯」「糖皮子」等炸制零食。
「散飯」是什麼?八仙桌上那果盤裡結構蓬鬆、酷似炒米糕的食物正是「散飯」。細看之下,以米白色為主色調的「散飯」上還點綴著紅紅綠綠的「像素色塊」。拿起來咬下一口,那是妥妥的滿口脆,反覆咀嚼,米香很快在舌尖蔓延開來,越嚼越香,越吃越想吃。
這種舌尖上的懷化年味,名為「散飯」,實為圓滿。
在懷化很多地方,做「散飯」,是過年準備工作之一,糯米則是最主要的材料。
年前,懷化人家將自家種植的或買來的糯米,放在水盆中浸泡,經過一晚浸泡後,糯米粒吸水膨大變軟,這時再將多餘的水分濾掉,並將糯米放入甑里蒸熟。蒸熟的糯米還可以配上天然的野菊花粉末,加入清水進行攪拌,使其味道更香,顏色更加豐富。接著,再將拌好的糯米飯用圓形竹套套住,鋪平整,雙手穩住圓形竹套做畫圓運動,反覆多次,便將無形散亂的糯米飯糰成了一個個平整的圓形飯糰。這一過程被叫做團「散飯」,寓意團團圓圓。
團好後的「散飯」還不能吃,它還需要晾乾後下油鍋炸。「散飯」經過油炸膨脹,體積變大,顏色變亮,口感變脆,到這時,「散飯」就可以上桌了。
除了直接吃外,「散飯」還可以用開水泡著吃,加入適量的白砂糖或者冰糖又是另一種滋味,所以它在有些地方也被叫作「泡茶」。
懷化人將團圓的意義融進了做「散飯」、吃「散飯」的過程中。過年時,這種獨特的零食,出現在懷化人家的廚房、堂屋、客廳里,現身於大大小小的茶几、餐桌上,串起一句句家常話,裝點一家人的歡聚時刻,升騰起濃濃的年味,再次在我的腦海中勾勒出「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溫暖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