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鄂州的七零八零九零後,小時候肯定都吃過灶烤小雞胎這種美食,就是那種被母雞完全孵化後卻沒有出殼的活小雞仔,將其用稻草纏住丟進土灶火塘中燒大約十分鐘左右,取出撒些鹽就可直接食用美食。
小雞胎的味道十分鮮美,肉質之鮮美度是其它雞不能比的。它的肉不僅鮮美,還有能和河豚相媲美的嫩質,剝開那蛋殼,咬一口那還沒有孵化出來的小雞,那香嫩的肉和鮮滑的汁水在你口中翩翩起舞,真是想想也讓人陶醉。怎麼樣,流口水了吧。
不僅如此,小雞胎在民間還是一大補品,具有養顏美容、保健補血等功效,其營養成分與普通雞蛋相比,活珠子含有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和嬰幼兒所必需的2種氨基酸,促進嬰幼兒大腦發育的牛磺酸增加近20倍(20倍並不代表總量很多),促進嬰幼兒骨骼生長和防止老年骨質疏鬆所需的鈣增加6倍多,其它營養成分均顯著高於普通雞蛋。而對人體不利的脂肪含量下降50%,膽固醇僅為原有的五分之一,實為理想的綠色食補佳品。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記載:「雞胚蛋有治頭痛、偏頭痛、頭瘋病及四肢瘋瘴之功能。」童叟弱者如能常食之,有健脾、胃作用,遂而起到強身健體之功效。
不過,記得小時候奶奶跟我講過,說在很久以前傳統的雞仔胎,是用剛壞的蛋做的,後面隨著生活條件的改變,慢慢演變成了吃鮮活的雞仔胎。
不論是活的還是死的,小時候倆種我都吃過,個人感覺味道差異不大。但,值得一提的是,雞仔胎並不是現代才有,有史料記載在明清一代早已風靡湖廣一代,其中吃福建「鳳凰蛋」的習俗還和乾隆皇帝有一段淵源。
據說,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湖廣一帶和隨從走散了,他一個人走得又餓又乏,在路旁一個農家歇腳討東西充饑,農婦家貧得沒別的東西,就把雞窩裡正在孵的幾個雞蛋拿出來煮給他吃了。沒想到,乾隆越吃越覺好吃,並為之取名「鳳凰蛋」。
雞雞仔胎是經過孵化,但又未孵化出小雞的雞蛋,鄂州的小雞仔與其他地方俗稱的毛蛋,旺蛋有所不同,鄂州地區的小雞仔是為活胎,是可以孵化出小雞的,而毛雞蛋為死胎是不能孵化出小雞的。雞蛋內的胚胎已經發育,剝開蛋殼,能看到小雞的雛形,細軟的絨毛,甚至還可以看到雞骨頭。要選用自然孵化的活雞仔胎。死胎的千萬不能食用的。
且鄂州地區的吃法也與其他位置的不一樣,鄂州一代都是放進土灶塘中火燒熟的,其它地方,例如福建一代則是用酒煮,或者用鹽焗。
更重要的是鄂州地區取用的食材都是母雞孵化過程中的,而其他位置都是科學機器孵化,有的甚至是死蛋,長了毛的小雞仔。
可惜,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都習慣於去菜市場買現成的,導致鄂州地域很多古老的美食文化已經凋零,現在別說小雞仔了,就連養雞的都很少,更別談經過母雞孵化的小雞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