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國資文旅投集團破產!文旅投資為何屢陷爆雷困境

雖然遊客越來越多,但爆雷的文旅企業也增加了。

近期,青海省旅遊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旅投」)及13家子公司集體破產清算。

作為省級文旅國資平台,青海旅投在2016年成立當天就與海晏縣政府、國家開發青海省分行等11家單位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彼時,青海旅投也雄心勃勃喊出了「三年投融資達到百億元、五年上市」的目標,獲銀行融資支持後,短時間收購青海鐵航國旅、青藏國際會務公司等資產,設立20餘家子公司,業務分散於景區、酒店、旅行社、地產等領域。

為何不到十年時間

這艘省級文旅航母轟然倒塌

因為當地給予青海旅投的資金和資源肥了個人腰包,青海旅投董事長喇積元因受賄、濫用職權、貪污、挪用公款等罪名被「雙開」,涉及項目承攬利益輸送,黨委副書記馬尚德同樣因受賄、濫用職權被「雙開」,總經理助理丁某也因濫用職權、受賄等罪名受到法律制裁。

由於以上高層管理人員腐敗行為導致青海旅投多項決策都偏離市場化原則。例如曾經投入2371萬元投資無產權的營地、倒貼3000萬收購資不抵債公司等各種離譜操作。

並且前期盲目擴張與低效投資既沒有形成協同效應,也沒有打造出知名的文旅ip,更讓公司陷入了「投資-虧損」的死亡螺旋之中,再加上疫情衝擊,旅遊市場停滯,企業收入大幅下降,而固定成本仍需支出,導致資金鏈緊張,青海旅投經營狀況每況愈下,財務狀況不斷惡化,截至2023年底,青海旅投就已經資不抵債了。

青海旅投的破產清算並非個例,近年來國內多地的國資文旅平台、大型文旅企業同樣也面臨破產、高額債務的困境。

例如去年河南洛陽的孟津文旅集團就因負債9036萬元、資產僅值3334萬元被法院裁定破產,破產核心原因是花費5.13億元投資的三彩文化小鎮總投資建成後遊客量不足,淪為「鬼城」。還有屢屢登上熱搜的張家界旅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也被申請重整,原因同樣是耗資24億元建設的大庸古城遊客寥寥。

為什麼文旅投資的盡頭

都是負債

不尊重市場規律與問責缺失。

文旅國企負責人熱衷短期政績(如景區評級、投資規模),所以在文旅立項初期會盲目追求規模擴張,並不尊重市場規律,容易陷入「重形象、輕實效」的誤區,像法門寺就因為在建設過程中舉債30餘億盲目擴建,最終被債務問題壓垮。

加之文旅項目的投資周期長,而負責人的任期往往較短,「任期內搞項目、任期後甩包袱」 的現象較為突出,並且項目決策涉及立項、審批、融資、建設等多個環節,且跨部門、跨任期,一旦出現問題,容易形成 「集體決策無人擔責」 的局面,核心原因還是在於問責機制的不完善。

文旅項目投資的滯後性。

以前文旅行業發展得益於地產爆發增長以及居民收入不斷增長的紅利,文旅投資市場一片火熱,文旅企業往往會基於當時的火熱態勢進行擴張規劃,比如增加旅遊項目設施投入、擴大住宿餐飲規模等。然而當紅利消失,企業此前過度擴張帶來的成本負擔就凸顯出來,如固定資產折舊、人員冗餘等問題,使得在後續正常甚至相對減少的客流量下,利潤空間被壓縮,生意難做。

並且大型的文旅項目從規划到落地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是現在文旅市場需求變化迅速,新的旅遊趨勢、遊客喜好不斷湧現,導致項目建成後無法匹配當前市場,最終陷入經營困境,像全國大量爛尾、破產的古城就是這種典型。

文旅項目融資渠道受限。

國內a股對擬上市企業的盈利持續性要求嚴苛,但文旅項目因投資周期長、前期虧損普遍,很難滿足條件。例如,多數景區類企業在建設期和培育期連續多年虧損,即便運營成熟後,也可能因季節性波動導致盈利不穩定,上市難度較大,難以通過股權融資等方式獲取大量資金。因此,只能更多依賴債務性融資,如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長期來看,這種融資結構會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財務風險增大,一旦經營不善,就可能面臨償債困難,進而陷入負債危機。

如何改變文旅投資困境

從大而全到小而美

以上列舉破產倒閉的文旅項目,無一不是「大而全」的類型。如今這種模式在市場變化和經營壓力下,往往難以維持。一方面,遊客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不再滿足於千篇一律的「大鍋飯」式旅遊產品;另一方面,大型文旅項目運營成本高昂,一旦市場反饋不佳,很容易陷入困境。

「小而美」模式則聚焦於細分領域,深耕特定的旅遊產品或服務,並且投資規模小、落地周期短,更滿足遊客所需。

如何打造「小而美」項目?通過深入研究特定客群的核心需求(如親子研學、戶外探險、文化深度體驗、康養旅居、本地微度假)等。例如,專註於打造精品民宿集群、深耕某一類非遺文化體驗、開發特定主題的徒步或騎行線路、運營高品質的露營地等。目標客群越精準,產品設計和營銷推廣就越有效。

中旅聯正是順應這一市場變化趨勢,研發了12個小而美的城市新業態ip,通過小而美的場景創新盤活存量資源,例如正在落地的城市微營地"驛樂"作為融合休閑、社交、消費的複合空間,首期鋪設500個,三年5000個,五年覆蓋10000個城市公園,規模化布局將釋放巨大品牌裂變效應。

青海旅投的破產既是國資文旅平台盲目擴張的縮影,更是市場規律對非理性投資的嚴厲懲戒。當各種古城淪為"空城",文旅產業投資邏輯需要從土地財政依賴轉向體驗經濟,市場需要的不是「大而全」的堆砌項目,而是精準定位、深耕細分領域的「小而美」項目,只有為遊客帶來真正有價值、有溫度的旅遊體驗,才能不被市場淘汰。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內容資料來源於青海旅投公眾號以及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僅作分享使用,不涉及商業範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