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7月2日起,成都至北京、上海的動卧列車開行,夕發朝至。京津冀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時空距離壓縮至「一宿可達」,大幅縮短商務通勤時間,促進產業鏈織網,人才流動與文旅互通。
正如疾馳的高鐵列車,成都的經濟「馬力」也在持續加勁。擴產能、拓市場、穩增長,進入第三季度,成都拼經濟加速跑,勢頭正健。
成都民企會客廳 圖據成都發改委
十年蝶變
成都民營經濟增加值躍上1.18萬億新高地
民營企業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源泉。成都的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50%左右的經濟總量、60%以上的稅收、90%以上的科技創新、90%以上的城鎮就業,是成都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7月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獲悉,2024年,成都市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1.18萬億元,佔gdp比重50.3%,同比去年增長5.8%,較十年前翻了近一番。今年一季度,成都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6.2%,佔gdp比重51.2%,環比提高0.9個百分點。
沃飛長空研發基地內,傾轉旋翼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ae200驗證機完成全國首飛;川開電氣、通威2家民營企業項目入選首批工信部卓越級智能工廠,微網優聯等4家民營企業入選國家級5g工廠——這些突破印證著成都民企創新能級的躍升。
在提升產業集群發展水平上,成都實施「立園滿園」行動,開展園區優化強承載、產業集群提能級等「五大重點攻堅任務」,構建了「3個國家級開發區+22個省級開發區+n個市級產業園區」的園區體系。完善「鏈長+專班」工作機制,明確16條重點產業鏈發展重點和路徑。2024年,成都規上民營工業增加值、限上民營企業批發零售額、規上民營服務業企業營收分別增長4.0%、15.9%、9.7%,培育形成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11個千億級產業鏈和14個國家級產業集群。
「無需提交材料,不用跑腿申請,資金直接到賬。」近日,在新都區,四川泛華航空儀錶電器有限公司驚喜地收到了一筆30萬元的款項,備註為「創新能力提升獎補資金」。企業負責人說,「這次『及時雨』讓我們感受到了成都『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營商暖意。」今年5月以來,為推進智慧蓉城建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成都市合力攻堅,推進一個方案、改革兩類政策、制訂三張清單、建立四項機制,其中,把惠企惠民「免申即享」改革作為重中之重。成都計劃,逐步提高政策「免申即享」比例。
針對政策資金「審核慢」「兌現慢」等問題,「免申即享」事項不需要申報,制定實施部門依據相關細則,通過數據共享、協同審核自動驗證信息,直接生成符合條件的支持對象名單,主動兌現到賬。這些暖心場景,正是成都市全面推進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改革的生動寫照。
7月3日早上6點47分,經過11小時19分的運行,d966次列車準點抵達北京丰台。
挑起經濟大梁
9條重點產業鏈推動成都都市圈工業加速發展
7月5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同城化辦獲悉,2025年1—5月,成都都市圈經濟運行保持良好態勢。數據顯示,成都都市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高於全省2.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7.3%,高於全省4.3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94.6億元,佔全省比重為47.7%,同比增長6.5%,高於全省0.9個百分點。
走進位於成都市金堂經開區的納拓新材料鋰電塗碳鋁箔西南生產基地,塗布機正在高速運轉。「一期所有產線都已滿負荷生產。」四川納拓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易巍介紹,開年至今訂單爆滿,為提升產能,滿足不斷增長的訂單需求,公司計劃投資2億元的二期建設將於下半年啟動,預計年產值有望衝擊10億元大關。
位於德陽廣漢市一汽解放四川分公司的數字化車間,機械臂揮舞間,每5.7分鐘就有一台商用車下線。「今年從首車下線到實現第10000輛整車下線,僅用時148天。」公司負責人說,產量較去年同期實現超80%的顯著躍升,單日最高下線紀錄突破百輛。
金堂鋰電和一汽解放商用車同屬成都都市圈重點發展的9條重點產業鏈。目前9條產業鏈產值規模已突破萬億元,成為拉動成都都市圈工業增長的主力軍。
今年,成都都市圈布局76個重點產業項目,而涉及9條重點產業鏈項目達到51個。其中,通威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智能生產研發基地、菲斯特激光顯示光學屏創新產業基地、奮安鋁業西南建設基地等多個項目將在今年實現竣工,為成都都市圈工業產值持續增長再添動力。
今年,成都都市圈重點推出了169個重點項目,總投資超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141.7億元。截至5月底,已完成超56%年度投資計劃。
園區助企服務中心讓企業辦事更方便 圖據成都發改委
演藝經濟新動能
成都演藝市場帶動綜合消費超25億元
暑期已至,一場接一場演唱會陸續官宣定檔。許嵩2025「呼吸之野」巡迴演唱會成都站定檔7月5日;新蜂音樂節-成都站定檔7月5日至6日;郁可唯「我怪」2025巡迴演唱會-成都站定檔7月12日;2025仙人掌音樂節定檔7月26日;2025陳慧嫻40周年「fabulous 40" 巡迴演唱會-成都站定檔8月2日。
密集呈現的高品質國際性活動和「演藝演出」如同針線般,串聯起城市、市民和遊客,共同織就文旅融合的新範式。
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了解到,今年1至5月,成都開展音樂演出2100餘場,票房收入4.74億元,開展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43場,票房約3.2億元。不僅如此,演藝市場持續火熱,帶動餐飲、住宿、商圈等綜合消費超25億元。
「演藝市場」數據亮眼的背後,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和持續的優化。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經濟運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確,實施演藝賽事活動激勵,演藝主辦單位最高可獲得500萬元激勵。省級政策與《成都市關於推動演藝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及金牛區、龍泉驛區等區級演藝政策進一步形成省市區三級政策聯動效應,對在蓉舉辦演出活動給予更大力度支持。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成都持續發力推動演藝經濟高質量發展,先後舉辦了2025成都演藝經濟高質量發展對話活動、2025中國(成都)演出交易會、川籍音樂人「回鄉」座談等行業交流活動,吸引眾多演藝頭部企業或人才匯聚成都,促成了韓紅、新白娘子傳奇、原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等重點演出在蓉落地舉辦。
多玩一天,多吃一頓,多住一晚,成了廣大賽事演出經濟消費者的常態化選擇。大型演唱會、音樂節也從文化消費載體,變成了城市發展的新型引擎。受益於線下演出的黃金髮展周期和文旅融合政策的持續推進,成都文旅市場將更趨精品化、多元化發展,市場消費結構也會產生文旅產業乘數效應。以文帶旅,以旅促文,供需兩旺,將推動文旅產業向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