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億!為啥多地緊急叫停國補?國家萬億補貼,成部分人的搖錢樹


好消息,1380億元來了,國補繼續!


隨著「618加國家萬億補貼」這一對強CP的出現,讓很多消費者摩拳擦掌準備大買一番。


然而,6月初,很多消費者意外發現,「額度用盡」「系統升級中」等字眼,出現在了國補的申領頁面。


這讓很多消費者震驚,還沒來得及用國補,怎麼就叫停了?



其實,國補本來是為了刺激消費,沒想到卻低估了人性的貪婪。


有新聞稱83萬的券,黃牛1天就搶完;一家快餐店店長自買自賣,19天就賺了13.7萬。


甚至,還有一些商家趁機「陰陽定價」,原價2000元的空調先漲成2500元,使用500元補貼以後,消費者實際支付2000元,沒省一分錢。


而且截至5月,國補資金已經消耗了1500億,但這筆錢能用到消費者身上的很少,大部分成了黃牛和商家眼中的搖錢樹。


國補的鏈條上到處都是吸血蟲!



短短5個月內,1500億元的國補券就被耗盡,究竟是誰在分食這千億蛋糕?


上海一家快餐店店長無意間得知,可以在某平台低價購買國補券,於是她就動起了「薅羊毛」的歪腦筋。


她先從平台低價購買消費券,再偽造營業流水數據用來核銷,一旦核銷成功,就會收到補貼的錢,這樣下來一單可以凈賺幾百元。


誇張的是,這位店長總共核銷的消費券多達459張,從中非法獲利13.7萬元,而用時只有19天。


最終,該店長因詐騙罪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緩期3年執行,並處以4萬元罰款。



然而,這起案件在騙國補這條灰色產業鏈上只是冰山一角。與該店長的13.7萬元相比,黃牛黨的手段更為猖獗。


他們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前端黑客用技術手段破解系統,以每秒2000次的頻率搶消費券;中游則註冊了大量的賬號;末端通過各類平台再加價倒賣出去,以賺取差價。


央視曾揭露,某黃牛團隊單日搶走價值83萬元的消費券。


更令人氣憤的是,部分商家也加入了「薅羊毛」的行列。


南京有消費者發現,某款掃地機器人日常售價2999元,國補啟動後原價突然漲到3599元,一頓操作下來,消費者並沒有享受到多少實惠,商家反而趁機增加了利潤。



汽車市場的套路更深,經銷商表面上實行了優惠,但通過貸款手續費、強制保養套餐等名目變相收回。一位汽車銷售私下透露:「國補額度有多少,我們就在其他項目上加回來多少。」


其實國家推行國補政策,本意是為了刺激消費,只是沒想到這些補貼成了一部分人的套利工具。



而在這場分割國補蛋糕的非法行為中,真正的消費者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消費者想盡辦法,無論是定時蹲守還是全家總動員,都很難搶到補貼券,其難度堪比搶購春運火車票。政策紅利早被黃牛和商家提前「瓜分」。


而消費者只能被迫從黃牛手裡高價購買。如原本1000元減300元的消費券,被黃牛炒到200元一張,消費者實際能享受到的優惠因此大幅縮水。


儘管國家多次禁止先漲後補的行為,但商家總有應對的辦法。他們會在國補政策出台前,將商品提價,同時取消原有的促銷活動,導致消費者實際購買的價格不降反升,高於平時。



政策的初衷是惠民,結果卻淪為少數人的「提款機」,既浪費了財政資源,又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更可怕的是,為了掙到更多的錢,黃牛和商家還合作衍生出了一條灰色產業鏈。


黃牛利用大學生或其他人的國補資格下單手機、平板等數碼產品。拿到這些商品後,他們再低價拋售至深圳華強北等回收市場,每台產品的差價可達200-300元。


而華強北的檔口回收這些國補產品後,更換包裝重新上架電商平台,以新機低價的形式再次銷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洗白」鏈條。


黃牛的這些行為,在瘋狂獲利的同時,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還擠壓了正規渠道商家的利潤空間。


隨著套補行為的不斷曝光,消費者對於補貼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甚至有人感慨:「國補國補,補了個寂寞。」


這也導致了一些人選擇放棄參與,完全背離了政策拉動消費的初衷。


同時,為了堵住漏洞,地方政府不得不升級技術手段,如江蘇引入了區塊鏈技術來追蹤每一張消費券的流向,確保每一分錢都能花在消費者身上。然而,這樣也無形中導致了執行效率的低下。


黃牛和一些商家的違規行為,不僅導致消費者被排除在政策紅利之外、迫使很多地方暫停補貼以修補漏洞,更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



國補被叫停,最直接的原因在於資金消耗超過了預期。


截至5月底,全年3000億元的補貼資金已經消耗超過1500億元,佔比超50%,餘下7個月的可用額度不多了。


其中,6月1日,江蘇省就暫停了線上補貼的政策,轉為每日限額配合線下排隊模式,且補貼額度僅670萬元,還僅限家電及3C產品。



重慶第一輪的12億元補貼在6月初已經耗盡,2號就暫停了消費券和資格碼的申請。瀋陽、甘肅、湖北等地也因第一批資金用盡,出現了補貼斷檔暫停的現象。


並且,國補暫停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避免價格體系崩塌。


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618期間商家普遍提供15%~30%折扣,再疊加15%~20%國補,部分商品的售價可能直接擊穿成本價,這樣的話會導致市場的混亂。


如一加Ace 5 Pro手機的12G+256G版本原價3399元,促銷疊加國補一度降到2430元,而其在二手平台售價2500元,補貼導致了市場價格體系的崩塌。


所以,為了杜絕黃牛和商家的「虛假回收」「一機多賣」等套補行為,讓消費者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實惠,各個省份開始系統升級,嚴堵虛假交易的漏洞。

如江蘇、浙江等地升級風控系統,增加IP監測與設備碼綁定功能,審核周期從1個工作日延長到3個工作日;廣東啟用「粵煥新」平台,強制SN碼綁定身份證,阻止批量套券。


山東、浙江等地為了嚴打騙補行為,特意設置了市級審核完,再到省級複核的雙重關卡;市場監管部門同步整治「先漲價後打折」亂象。


政策上也開始從「大水漫灌」向「精準調控」轉變,爭取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獲得實惠。


江蘇率先試點精準調控:6月起線上線下每日限額搶券制,通過「搶完再發、分階段釋放」調控資金節奏。



這次暫停國補,令很多消費者以為國補終止了。實際上是為了資金更有效地再分配、嚴堵虛假漏洞、維穩市場做出的調整策略。


而且國補的全國截止時間是2025年12月31日,並且國補第二波將於7月重啟,屆時會下發1380億資金。


相信通過這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後,黃牛和商家如果還想打國補的主意,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END-


參考資料:

1.中關村在線《國補政策確定恢復:國補第二波7月繼續延續,國家補貼在2025年12月31日結束》

2.首席商業智慧《黃牛1天能搶83萬的券,一店長輕鬆套現13萬,3000億補貼肥了誰?》

3.杭州網《「黃牛」盯上「國補」?灰產鏈條亟待切斷》

作者:九思

編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