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發展應用報告:三大核心趨勢悄然改變產業大格局

7月2日,questmobile發布了《2025年ai應用報告》。報告顯示,隨著deepseek的開源,以及互聯網大廠、ai創業公司的持續發力,2025年上半年,中國ai產業迎來歷史性轉折,從技術追趕者躍升為「全球競爭者」,產業格局也同步重構,大廠陣營(如阿里、騰訊)與新興力量(如deepseek、moonshot ai)形成第一梯隊,而部分企業放棄通用模型轉向垂直領域。這種格局變化,顯示出三大核心趨勢。

首先,在開源大模型的影響下,「插件形態ai應用(in-app ai)」已經成為嵌入各類場景的核心模式,並憑藉主app的用戶規模和使用習慣,迅速獲得用戶認可,全行業5月份月人均使用次數達到34.7次,有效token消耗量高達34.2萬億。

由此也形成了一套低成本、廣應用、快篩選的「產業基礎設施+多元多維生態應用」的發展模式,一如當年4g的迅速普及,催生出了百花齊放的移動互聯網生態體系。接下來,顯然會進一步推進各行各業持續升級,給現有的諸多商業模式帶來「次世代競爭」雛形。

其次,互聯網大廠及ai科技企業原生app呈現出總體上升明顯、廠商兩極分化的態勢,5月份月人均使用次數達到58次,有效token消耗量達到69.9萬億,均遙遙領先於其他幾個方向,但是,頭尾分化明顯,活躍用戶規模千萬級以上、百萬級以下的ai原生app個數佔比分別為7.8%、83.8%。

同時,千萬級以上規模原生app用戶數量環比增長2.3%,而千萬級以下規模原生app,大部分的用戶數量環比處於下跌狀態。這種情況,同樣表現在了pc端網頁應用格局的分化上,顯示出競爭仍處於「白熱化」的階段。

第三,手機廠商依靠預裝帶來的優勢依舊明顯。不過,過去幾個月,互聯網大廠及ai科技企業原生app持續拉新促活,對手機廠商原生應用帶來了較大衝擊和分流。同時,「ai agent」的應用模式進入一個爬坡期,也導致手機廠商原生ai類app應用在功能差異化上陷入了「迷茫期」:深度操控做不到,淺層應用同質化。

這都導致手機廠商的用戶增長和使用陷入瓶頸狀態:5月份,手機廠商原生ai類app月的人均使用次數約為17.7次,有效token消耗量為5.6萬億,而這也成為擺在所有手機廠商面前的大考:能否打破「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魔咒?

過去幾個月里,在大模型能力沒有出現「代際躍遷」的情況下,ai應用持續深入垂直探索並形成了「插件形態ai應用(in-app ai)」「手機廠商原生ai類app」「互聯網/ai科技企業原生app」「pc端網頁ai應用」四大類型的應用模式,各賽道的月度活躍用戶規模分別為5.8億、5億、2.7億、1.9億,同比增速分別為106.0%、9.5%、316.0%、171.8%。

過去幾個月里出現的三大核心趨勢,正悄然重塑移動互聯網的生態格局,乃至各行各業的底層發展邏輯。

一方面,頭部玩家紛紛將自身優勢能力綁定到ai應用上,嘗試構建出「新護城河」,例如,騰訊集團布局了10個ai應用插件,涵蓋ai搜索引擎、ai社交互動、ai文案寫作等賽道;抖音集團也已經布局了7個ai應用插件,涵蓋ai搜索引擎、ai圖像處理、ai視頻處理等賽道。另一方面,用戶量排名靠前的app,一改過去「低調嘗試」的模式,紛紛高調調整ai插件應用形態的名稱、位置、功能,吸引更多用戶使用,例如,qq瀏覽器、京東的ai入口分別增加至3個、2個。

這些插件形態ai的應用,不僅悄無聲息地擠占細分賽道類ai原生app(含手機廠商的原生app),還快速改變原來移動互聯網時代形成的「用戶應用入口習慣」,例如,在搜索領域,抖音ai搜索、騰訊ai搜索的月度活躍用戶分別達到2億、1.6億。可以預見,隨著各互聯網大廠和ai科技公司持續將技術推向輕量化、平民化,就算通用大模型、ai agent的迭代需要更長時間,ai也會在悄無聲息中改變諸多行業的發展格局。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