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 Capital Partners完成1號基金終關,押注日本,何以全球?

36氪出海獲悉,日本風投基金 Asu Capital Partners(明日資本)近期宣布完成15億日元(約1000萬美元)的1號基金終關,將繼續支持日本初創企業「從日本走向世界」。

2024年,Asu Capital Partners 基金宣布完成首關,獲得了來自株式會社 MIXI、株式會社 DeNA、株式會社 iid、株式會社吉銘、Yoren Limited、本田謙等企業及天使投資人的投資;終關增加了福岡銀行、 TBS 電視台等資方,整體約40%的資方來自海外。

成立2年左右,Asu Capital Partners 專註於「From Japan to Global」主題下的種子輪投資,已投資12家覆蓋娛樂、體育、醫療等多元化領域的創業企業。

Asu Capital Partners 的兩位合伙人夏目英男和李路成,分別來自日本東京和中國上海,兼具中日教育和創投背景。他們對基金髮展方向、創始人風格偏好有比較一致的判斷,但又有很多不同的思考。在夏目英男看來,既有日式產業思維,也有中國式的宏觀視角,這樣的背景使他們能夠「融合兩種文化,在日本市場做出有意思的、與其他基金不太一樣的投資。」

在政府政策的鼓勵和催化下,新一代的日本創業者湧現,他們在創業領域上呈現什麼特點,相對以往的日企有哪些不同的全球化思考?AI 浪潮席捲全球,日本這個獨特的市場又正在發生什麼變化?中國背景的創業者、工程師,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近期夏目英男和李路成分享了自己對日本創投市場的觀察,解讀那些既紮根於日本本土優勢、又具備全球化擴張潛力的新一代創業機遇。

「From Japan to Global」:尋找具備全球思維的新一代日本創業者

36氪出海:目前投資的項目數量和情況?會如何總結他們的共性?

夏目英男:目前我們投資了12家公司,覆蓋娛樂、體育、醫療、電商等行業。一般日本種子輪的單筆投資差不多20萬-30萬美金左右,相當于海外的天使輪,是支持創業者的第一步。

我們最大的主題是「從日本走向世界」(Japan to Global)。這些被投的共性,是發揮日本的強項,並具備全球市場的思維模式。

我們畢竟投的是種子輪,這些公司不一定一開始就想清楚全球戰略,但我們會希望創業者本身具備全球化思維:他們有沒有關注海外發生的變化,怎麼看待海外市場?怎麼結合海外市場的發展趨勢,去做本土市場?所以我們投資的50%以上是有海外背景的創業者,包括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日本人、中日混合團隊、或者在日本市場紮根許久的中國創業者等等。

李路成:目前美國或者中國的種子輪融資大部分是以 AI 為主的科技創業,但日本的早期創業會更具多樣性:除了 AI 之外,還有文化 IP 和消費、科技等領域結合的創業。

比如我們投資的 VOLVE CREATIVE,主要製作音樂 IP;最近我們還投了另一家流行音樂領域的公司,團隊成員都在二十歲左右,也獲得了日本頂級音樂創作公司的投資。

這批年輕的創作者很多來自日本大企業,但老牌公司的創作能力與當前新一代消費市場存在一定隔閡,市場需求的變化,促使他們出來創業。基於過去積累的對世界、對消費文化的想法,他們在做新產品上會有優勢,思路上也會和中美不太一樣。

日本的創業者需要避其鋒芒,因此與中美團隊走的是一條不太一樣的競爭路線,可能會誕生一些有意思且具有日本特點的創業企業。

VOLVE CREATIVE 推出的虛擬音樂藝人 IP

36氪出海:日企在過去已經有成功的全球化經歷,現在所提的全球化主題,和過往有什麼不同?

李路成:上一代索尼、富士通等日本硬體企業,共同特點可能是不需太多語言上的解釋,用戶用了就知道東西是好的,持續積累口碑和品牌效應。

但隨著世界主流在轉向軟體,這一代日本出海企業更需要更直接地與海外用戶對話,這就要求這一代的創業者從內向轉變為外向。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日本年輕人願意從第一天就走向美國、中國市場,跟當地的創業者交流學習,了解用戶需求。日本創業者報名 YC 並被錄取的數量,從以前幾乎沒有到現在每個 batch 都會有幾家。日本這一代創業者正在學習如何融入到國際化的創業社會中,我們也好奇日本的創業者們可以走到多遠。

然而其中不變的是,日本企業創始人通常重視需求定義,他們常常會去做一些看上去「太過小眾」的事情,有時候這些小眾的事情並不會成為大趨勢。但以虛擬文化為例,日本市場一直在概念上推陳出新。

潮玩,內容,AI,日本初創公司的「長期主義」

36氪出海:說到文化和 IP 領域 ,當下泡泡瑪特在海外的擴張,和日本文化 IP 產品的擴張,有什麼不太一樣的地方嗎?

李路成:在 IP 冷啟動的時候,大家的方法可能會不一樣。「玩法」、「打法」這種詞很少在日本的初創企業裡面聽到,他們會更在乎早期用戶的價值、體驗和感受,在乎作為文化消費品的 IP 在某一類人群中積累的濃度和烈度有多強。

背後邏輯的差異在於,一方面日本市場里我們還沒有觀察到能基於新渠道去做增長的真實案例,另一方面以出版社為核心的內容製作體制,導致 IP 製作仍然依賴製作人。因此我們理解,像泡泡瑪特這樣快速生產 IP、利用好推廣渠道是一種趨勢,但類似三麗鷗這樣的案例仍然是市場中的少數,IP 生意也需要因地制宜。總體來講日本的 IP 更在乎長期主義。

夏目英男:作為日本人,我會覺得作品也好、軟體也好,日本的項目非常注重「世界觀」,即如何改變目標群體。日本消費者也會因為背後的「世界觀」能否自我投射,而進行消費。

日本最出色的漫畫作家很多並不誕生於東京或者大阪這種大城市,而是地方城市,他們會把地方視角以漫畫的形式闡述出來,在一開始就有具備非常強烈的故事性。比如哆啦A夢、蠟筆小新、龍珠這類傳統的 IP,目前為止粉絲群體依然非常多,都是從世界觀沉澱下來的粉絲。而基於 IP 後發製作形成的世界觀,原有的受眾並不一定能夠認同或者在意,他們的心理可能更像是「快消費」,只是喜歡形象。

雖然日本看起來是一個統一市場,消費層級不像中國分化那麼嚴重,但細分看消費趨勢、喜好也有很多差異,所以很多日本產品都更關注 niche market。一些國外投資人看日本 IP 和產品,會覺得這麼小的市場、或者這麼細分的世界觀,能不能走向世界?但日本的品牌能夠針對人性的個性化設計、把世界觀做到淋漓盡致,也在全球範圍有非常大的粉絲群體。我們相信,不論是如何水大魚大的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都會回歸到個性化。

36氪出海:Asu Capital Partners 也投過 AI 應用企業,對日本 AI 領域的創業生態有什麼觀察?

李路成:我們投資的 AquaAge,由名古屋大學的一位學者創立,專註於無人機駕駛的中控平台。傳統操控無人機需要使用遙控器,通過他們的平台可以使用自然語言方式進行操控。日本在 AI 和自動飛行器領域的積累相對薄弱,而創始人在這個領域已有近十年的研究經歷,也有中國背景,平時會密切關注學習中國和美國無人機的發展,開發能夠適配日本需求的解決方案。目前他們已經與一些日本大企業進行深入的合作洽談,也獲得了國家補助。

在我看來,這家創業公司在日本既典型也不典型。說它不典型,因為既要做硬體又要做軟體,整體難度較大;說它典型,是因為它面向物流企業,解決 B 端需求,既容易理解又可以獲得付費。我認為這是日本 AI 企業普遍採取的路徑:定義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交付結果,從而賺錢。從這點來說AI 公司在日本的增長方法類似 SaaS,市場是健康的。

就日本 AI 創業整體生態來說,日本市場里普通用戶和企業用戶都對 AI 應用以及AI 解決方案都有很強的學習和使用需求,但由於日本上一代的數字基建不夠好,加上人才缺失,導致步伐不夠快,因此從中美創始人或者投資人的視角來看,目前雖然已經有不少日本原生的 AI 公司,但是他們的解決方案會顯得有些「老舊」。不過一些公司雖然技術不算領先,但能夠切中日本用戶的需求,將產品形象打造成日本第一,實現營收年增長100%、200%。

目前存在的課題是,類似大模型或 AI agent 等在中美大量出現的偏上層 AI 技術創新和應用公司,在日本總體數量並不多。我們保守樂觀地認為,接下來只要日本的人才梯隊能夠建立起來,還是有機會進入 AI 這個遊戲的。

Asu Capital Partners 投資企業 AquaAge

36氪出海:中國的 AI 產品在日本出海進展如何?面臨哪些挑戰?

李路成:不少產品已經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如 AI note taking 領域的 Notta AI 和 PLAUD AI,還有像 Manus、Genspark 等等。這些產品雖然是中國團隊做的,但在日本市場的接受度、討論度也比較高,可以說建立了日本市場的穩固位置。

如果是 ToB 的中國 AI 產品,出海日本面臨的挑戰可能在於理解「商流」。他們要先理解客戶需求、做本土化適配、建立銷售和售後服務、做市場推廣等等,這個探索的過程可能需要付出較高的時間成本,而這通常會與 AI 公司所要求的極速高增長相悖。

和過去的不同點在於,以往軟硬體尤其是硬體渠道是比較確定的,只需要找到一些靠譜的日本中間商代理,就可以看到初期效果。但在日本軟體市場,尤其是 AI 領域,需要與客戶建立更高的綁定度,同時對賽道內其他競爭者也要有更深入的理解,站在客戶的角度,幫助他理解為什麼你是最好的那個——畢竟 AI 每天一個樣。另外,單純便宜是不夠的,而是要讓他們真正看到使用你的產品可以解決具體需求,且在 ROI 方面比其他產品更好。這意味著創始人需要有強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想像力,理解「為什麼日本的客戶會這樣想?」。如果創始人沒有比較全局的知識,這一點還是很難做到的。

華人團隊創業繁榮與日本創業生態的崛起

36氪出海:除了 AI 、文化內容消費之外,還有哪些領域是二位現在重點關注的?

夏目英男:我們還投資了一家專門做棒球領域圖像識別的公司,通過視頻分析投手投球時的球速、旋轉率和投球效率等數據。這家公司最初面向日本市場,但最大的消費市場是美國。可能從中國角度看,會覺得沒意思或市場太小,但從日本角度來看卻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機會,實際上在日本、美國、韓國等市場都有很大空間。

此外我們還關注養老產業,日本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養老產業國家,但還沒有發生太多數字化迭代,或者誕生新興的互聯網產品。

我們也關注消費品牌,比如抹茶等日式餐飲產品的全球化機會。日本餐飲不乏出海成功案例,比如味千拉麵原本就出自日本。日本餐飲行業目前很活躍,除了去年有兩家拉麵連鎖店上市,也有不少餐飲的併購事件,促使做餐飲品牌的創業者越來越多。

由於日元貶值,海外併購基金大量進入日本市場,也有許多盈利健康的公司因缺乏繼承人的問題,資產相對便宜,共同催生了很多以併購為主營業務的初創企業,這也是日本這兩年的熱點。

36氪出海: 國內很多餐飲企業也正在開拓全球市場。日本餐飲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面臨哪些挑戰?

夏目英男:日本餐飲品牌全球化會面臨供應鏈和本土化上的問題。日本人可能不認為味千拉麵是日本拉麵,但它在中國的本土化很成功。而如果傳統的日本拉麵店想做中國市場,無論用材還是品牌理念,都不太願意改變原有的東西。

文化積累是雙刃劍,過多的「世界觀」束縛,在全球化中會成為障礙。比如動漫 IP,海外廠商想引進日本 IP 時,會面臨對世界觀闡述和形式極嚴格的要求。對品牌相對過度的保護,可能會妨礙日本公司在海外的本土化。

36氪出海:對日本創投生態,有哪些階段性的觀察?

夏目英男:政策層面的話,日本仍在推進創業「五年計劃」,各區域也都有相應的扶持政策,比如東京是比較大的創業集聚區域,東京都也撥出了非常多的預算支持當地的創業生態,福岡、大阪、札幌等等也有自己的激勵措施。

李路成:補充一點,日本證券交易所擬推出的新規可能會非常影響日本整個創業環境的走向。東京證券交易所計劃更改「成長型市場」(Growth Market)的上市維持標準,為「上市5年後市值100億日元以上」。這就意味著一個創業公司如果沒有展示出足夠的成長性,要麼只能退市,要麼只能移到別的板塊。這會讓很多公司思考自己的經營選擇,推動創業公司對自我要求的提高,也會推動很多收購、併購發生。

36氪出海: 越來越多的華人在日創業,他們在行業和領域上有什麼特點?

李路成:華人創業者已成為日本創業生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在 AI 創業領域,無論是創始團隊還是工程師團隊,都可以看到許多中國人的身影。

我們近期投資了一支來自中國的團隊,專註於 AI 驅動的玩具設計與製造。相比傳統流程——由 IP 持有方委託中介公司提出企劃方案(包括預算、材質、顏色、銷售渠道等),再層層外包給中國的代工廠,整個流程通常需耗時一年以上——這家公司提出了更高效直接的解決方案。IP 方可以通過其 AI 系統快速生成玩具設計方案,並直接與工廠溝通生產可行性與成本,大幅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這一模式在日本尚屬首創,我們向多家日本的 B 端公司展示了這套方案,普遍獲得了高度認可與興趣。

再比如之前提到的 AI Voice Agent 賽道,目前跑在前列的也是兩個中國創始人創辦的公司。在 B2B 和 B2C 交界的領域,甚至 B2B 的企業,中國創始人能夠更明顯地發揮自己的價值優勢。

在日本,無論是軟體工程師還是懂技術創業的人才都相對稀缺。我們歡迎這樣的人才來交流,也正籌劃能夠讓這些人才在日本落地做公司的方案。

日本市場有很多過去習慣帶來的、單純技術創新難以改變的點,需要深入理解才能知道如何改變遊戲規則,但改變並非不可能。目前日本仍是很好的創業市場,因為大公司力量在讓位,過去老舊的基礎設施需要升級,為新創業者和團隊創造了獲取新價值的空間。作為立足於本地的種子輪基金,我們會深耕本地的資源和知識,真正瞄準成為一家鏈接國際化頂級人才的基地。我們希望與想法相似、願意長期投入這個市場的創始人多多交流。

文|36氪出海 施憶

編|Jason

圖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