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劉佳
5月22日國新辦舉行介紹科技金融政策有關情況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在談到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時表示,近年來,人民銀行和相關的金融管理部門,以及科技部採取了很多積極措施,健全政策框架,應該說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已經基本搭建完成,多元金融體系初步形成。
「截至今年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已超過3.3萬億元,同比增長24%,連續3年增速都超過20%;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已經超過了6.3萬億元,同比增長15.1%,遠遠超過貸款平均增速;銀行金融機構與企業簽訂的設備更新貸款餘額已經達到了1.2萬億元,設備更新很多是跟科技型企業相關聯的;銀行間債券市場投向科創企業領域餘額突破了1萬億元,在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已經超過1900家。」 朱鶴新逐一介紹到,這說明這幾年政策在科技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果,體現了金融機構、金融部門以及科技部幾家形成合力,也逐步暢通了科技、金融、產業這樣一個循環,從而有利於我們促進高質量發展。
近期出台的《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朱鶴新表示,人民銀行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提升科技貸款的投放強度和服務能力。第一體現在規模上要更有力度,人民銀行已經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的規模由5000億元提升到8000億元,同時下調再貸款利率,由1.75%下調到1.5%,其目的還是引導金融機構為企業研發創新和設備更新提供更大力度、更加精準的貸款支持。第二體現在服務上要更有溫度,推動銀行深化科技信貸服務能力的建設,在內部管理、人才建設、風險評估、產品服務等方面構建專項機制,匹配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提升服務覆蓋面,讓更多中小科技企業獲得優質的信貸服務。
二是關於建設債券市場的「科技板」,這也是支持科技發展的一項創新性舉措,把發展股權融資、壯大耐心資本作為重中之重,促進創投行業「募投管退」的循環,解決這類機構的募資難問題,這是一個亮點也是一個創新點。
三是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推動銀行、保險、證券等各類金融機構和股權投資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形成差異化、專業化的發展格局,同時也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提供融資支持。加強科技型企業跨境金融服務,穩步推進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擴大科技公共信息開放共享,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創新積分制」。
四是要提高科技要素密集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根據國家科技發展總體布局,著力推動北京、上海等13個重點地區優化區域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在強度和能力上要達到更高水平,起到引領示範作用,支持保障國際和區域科創中心的建設。更好發揮科創改革試驗區作用,為全國提供示範引領。加強地區間的聯動交流,促進區域協同創新和典型模式的複製推廣。
編輯:馮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