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望
編輯 | 孫春芳
出品 | 稜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買的三年期存款到期了,後悔沒有選五年期的。這錢不知道再存哪兒。」投資者劉敏(化名)十分苦惱。
劉敏在2022年5月份通過民生銀行存了一筆三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3.3%。然而存款到期後她驀然發現,該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當前僅有1.95%,100萬元再存三年的利息要少賺4萬多元。
即便如此,當她想要存一筆時被系統提示,產品額度已售罄。這是過去幾年都不曾遇到的情況。
和劉敏擁有同款煩惱的投資者不在少數。隨著上一輪居民存款熱潮時購買的定期存款、大額存單陸續到期,投資者們不得不面對存款利率已大幅下滑甚至「腰斬」的局面。
5月20日,工行、農行、建行、中行及招商銀行等主要銀行宣布下調存款掛牌利率。這是2022年9月以來主要銀行第七輪調降存款利率,調整後,一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以下,五年期定存僅有1.30%。
曾經嫌棄2%的利率太雞肋的投資者,如今為尋找2%利率的存款而瘋狂。
年輕人愛上定期存款,「不能虧」
「感謝五年前的自己。」一位投資者介紹,自己在2020年買入了某城商行年利率4.71%的五年期定期存款。「當時還猶豫,存五年的時間是不是太長了。現在回頭看,五年這麼快,現在哪裡還有這麼高的利率。」
西南地區某國有大行理財經理介紹,前些年存定期的以高凈值客戶、老年人為主。但近三四年來,諮詢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的年輕白領客戶們越來越多。一方面,一些客戶放緩了購房計劃;另一方面,基金、股市波動性加大,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本保息且利率能達到4%左右的大額存單、定期存款顯得格外「香」。尤其是2021年末銀行理財大規模出現回撤,許多客戶贖回理財轉入存款。
「90後」投資者李穎(化名)如今是一名定期存款愛好者。她介紹,以前理財產品超過半年期的都不會考慮。但隨著市場上第三方理財機構、部分信託產品等風險暴露,前兩年跟風明星基金經理買入的基金表現不佳,本就「膽小」的她主要只考慮存款和貨幣基金。此外,她和老公推遲了購房計劃,手握大額資金但流動性需求不高。
2022年2月時,她存入一筆40萬元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為3.5%。今年這筆大額存單到期,她收到利息4.2萬元,成為她近年來收益最好的一筆投資。
李穎介紹,她和老公在去年下半年定下了一條投資紀律:不能虧。主要契機在於,他們計劃要孩子了,加上老公新換了工作,沒有以前那麼穩定。這讓她對保本有著更強的訴求。「家裡我管錢,雖然不能變多,但絕對不能變少。」
今年3月,一筆大額存單到期後,她又續存了招行一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1.65%。「真令人沮喪,這個利率太雞肋了,我在前年下半年存的半年期存款利率都有2%。但起碼保本。」
「翻了20多家銀行,竟然找不到利率超過2%的存款。真的不知道該把錢存哪裡。」有投資者感嘆道。
有銀行一個月降了四次存款利率
為了稍微高一點的存款利率,投資者們開始湧入地方農商行、民營銀行乃至村鎮銀行,將其存款產品買到下架。
今年4月份以來,福建華通銀行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接連四次調降存款產品利率。尤其是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從月初的2.80%調降到2.45%,五年期存款從2.90%調降至2.50%。調降頻率之快、幅度之大在市場上都十分少見。
在華南某城商行行長張磊(化名)看來,中小銀行近期的動作還是上一輪國有大行調降存款利率的延續。過往,中小銀行調降存款利率相對更謹慎,擔心客戶跑了。而當下,銀行存款增長過快,而貸款增速不足,因此主動調降;此外,中小銀行存款利率此前普遍較高,有調降空間。
有投資者被深圳某村鎮銀行五年期利率3.05%的定期存款產品吸引。但客戶經理告訴他,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今年2月份就已下調至2.75%。該行2024年五次下調存款利率後,利率水平仍然比較有吸引力。不過,地方性中小銀行加強了屬地經營要求,投資者必須在當地開戶。
過去兩年,這催生了打飛的、坐高鐵去外地存款的「存款特種兵」這一特殊群體。但在中小銀行也接連下調利率後,投資者們驀然發現,多賺的利息已經不夠高鐵和機票錢了。今年以來,「存款特種兵」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5月20日開啟的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市場已有預期。
在5月7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央行行長潘功勝已釋放了信號。潘功勝提到,央行將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經過市場化利率傳導,預計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隨之下行0.1個百分點。同時,也將通過利率自律機制引導商業銀行相應下調存款利率。
存款掛牌利率降幅大於lpr下調幅度,有助於穩定銀行凈息差。此次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下調25個基點至1.25%和1.30%。意味著即日起10萬元三年定期到手的利息將再少750元。接下來,城商行、農商行及村鎮銀行等將陸續跟進下調存款利率。
存五年不如存一年,平安已下架五年期存款
居民存款規模大增,且越來越青睞定期存款,自2022年後愈發突出。
以零售業務見長的招商銀行,感受尤為明顯。
在結構上,招行定期存款比例自2022年開始快速提升,居民定期存款比例從年初的32%快速提升至當前過半,達51.5%,規模上升至2.15萬億元。
過往定期存款是銀行渴求的長期、穩定的負債來源,在利率下行時期卻令行長們頭疼。
2023年度,招行存款平均餘額增長14.05%,但存款利息支出1288.09億元同比大增21.71%。存款定期化是其付息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中,公司客戶定期同比增長20.79%,而零售客戶定期存款大增48.58%。
張磊指出,國家為了給小微企業、實體經濟減負,多次下調貸款基準利率(lpr)。貸款利率基於lpr不斷下調,使得利率傳導更為有效,而存款則基於客戶存入時的利率保持不變。存款定期化使得銀行的利息支出居高不下,貸款新增規模有限、貸款利率快速下行,使得代表銀行業營收能力的凈利差不斷收窄。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末,代表銀行業盈利能力的商業銀行凈息差指標已跌至1.43%,處於歷史低位。
銀行行長們壓降存款利率開始動真格了。
據上市銀行財報統計,在2024年度主要上市銀行存款規模大增8.7萬億元的情況下,利息支出卻同比減少了895億元。
2024年初,招行、工行相繼下架三年期、五年期大額存單。過往,由於大額存單可以在利率自律機制劃定的利率範圍內進一步上浮,一度成為銀行們在存款競爭中的「攬儲神器」。而不缺存款後,曾經的「攬儲神器」被行長們打入冷宮。
投資者還發現,銀行存款產品利率開始倒掛。五年期定存的利率竟然不如存一年。
以招商銀行為例,在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前,該行1年期定存年利率為1.60%,而3年期、5年期定存的年利率僅有1.5%和1.55%。而工商銀行三年期定存只要存入1萬元,利率就可提升至1.9%,而五年期定存利率最高為1.55%。
張磊解釋,部分銀行存款利率倒掛意味著,銀行行長們認為未來利率還會下調。這樣可以吸引投資者存短期,便於及時調整存款利率,避免未來利率下行時仍支付過高的付息成本。
有投資者轉向萬能險、銀行股
存款利率接連下調後,投資者愈發覺得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家住溫州的楊陽(化名)慶幸,她在2018-2019年時期買的4.8%的高息存款安全落地,在資金流動性需求不大的情況下,她基於養老、孩子教育的長期考量,配置了百萬元在保證利率3%的保險產品上。
上述國有大行客戶經理也提到,近兩年,銀行代銷的儲蓄分紅型保險產品熱銷,就是客戶為了在降息環境下鎖定長周期的保證利率。但當下,萬能險產品的保證利率已降至1.5%。
亦有投資者轉向銀行股。在股價創下歷史新高後,國有四大行的股息率(每股分紅與股價比值,衡量股票的投資價值指標)在4.32%-4.40%。
高收益、低風險、高流動性是投資的「不可能三角」。
張磊表示,過去投資圈的主流敘事是,隨著理財、存款收益率下滑,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會有所提升,轉向股票、基金等權益性投資。
一個典型現象便是,股市與存款的「蹺蹺板」效應。張磊介紹,過去,只要股市上漲,就會出現大規模的存款搬家。在去年9月份的行情中,部分投資者為了快速回籠資金,甚至9%、14.4%等遠高於市場水平的利率轉讓大額存單。對此銀行的應對策略是,在股市行情較好時,以較高收益的存款產品留住客戶。在股市下行時,發行長期限的產品鎖定存款。
但張磊發現,在當前環境下,儘管利率一降再降,堅持存款的客戶仍不在少數。
不過,銀行行長們當前可以稍稍鬆一口氣。
招行一季報顯示,該行一季度活期存款比例為50.46%,較上年上升0.12個百分點。招行指出,主要是去年9月末系列增量政策出台後,隨著房地產市場、資本市場低迷態勢有所緩和,活期存款佔比有所回升。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居民部門存款新增9.22萬億元,前4個月新增7.83萬億元。這意味著,4月份居民部門存款減少1.39萬億元。
5月14日,上證指數沖高一度重回3400點,近一個月上漲近12%。一旦資本市場賺錢效應提升,大額存單轉讓又將活躍起來,相當一部分定期存款將會轉化為活期存款,等待市場出現好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