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盧盪 代睿
5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五位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代表圍繞「走專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強先進位造業」與記者見面交流。
中外記者見面會現場。攝影 劉健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湧現出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已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突破1.46萬家。
「90後」夏夢瑩,來自生物創新醫藥開發科研一線,就職於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是新葯臨床試驗的團隊負責人。
廣東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臨床運營資深總監 夏夢瑩。徐想 攝
「新葯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任何一個新葯在上市獲批之前,都要進行臨床試驗來驗證其療效及安全性。國際上一個有影響力的新葯,從立項到獲批上市,一般需要10億美元以上的投入,耗費10年以上的時間。」夏夢瑩說,儘管前方困難重重,仍然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讓廣大患者能夠率先使用具有全球突破性的疾病治療方案。
據了解,加入康方生物以來,夏夢瑩共參與和負責了11個創新藥物在全國範圍的臨床開發。「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情是,目前我們已經研發上市的兩款用於治療胃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的創新葯展示了很好的臨床療效,同時已經被納入了國家醫保目錄,這為我們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用藥經濟負擔。」
「我是生物醫藥開發領域科班出身,非常有幸能夠一直在這個行業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情,並在這個行業深耕。」夏夢瑩說,「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健康方面的困擾,當遇到這些困擾時,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科技創新,研發出效果更好的藥物,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甚至全球突破性的治療方案。這是我和團隊的小夥伴們一直以來希望能做到的一件事情。」
「我的工作是做新葯的臨床開發,臨床開發的關鍵核心指標就是要確認藥物在臨床上的療效和安全。」她透露,近十年來,她和團隊為超過1.6萬例腫瘤晚期患者提供了治療方案。在他們生命最需要的時候能夠使用我們的藥物,讓疾病能夠獲得改善。
夏夢瑩說:「當我知道患者、家屬因為檢驗單上的疾病指征獲得改善而歡欣雀躍,並且重燃對抗病魔的勇氣;當我知道患者通過五年以上用藥逐漸回歸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我知道我們做的事情不只是給患者帶來生命的希望,同時也給一個個家庭帶來新的希望。這時候,我就會覺得我們做的事非常重要,我們的堅持和努力也非常有意義。這就是我在這個行業持續深耕下去的源動力。」
「我們的信心和底氣來自哪裡?」夏夢瑩解釋道,「生物製藥研發行業,在國際上競爭非常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通過持續技術攻關獲得科研創新成果,最終能夠在『雙抗』這條賽道上取得核心開發方案,這就是我們的底氣和信心所在。」
上海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葛群曾在晶元行業工作近30年,後來跨界進入新型儲能行業。
上海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葛群。徐想 攝
他表示,新型儲能行業是伴隨著新能源發展的一個新興領域,長時儲能技術能將風能、太陽能這些「靠天吃飯」的新能源,變得像自來水一樣隨時隨地可用,穩定可靠。「但是,過去長時儲能技術和成本亟待突破,因為這個,2018年我和小夥伴創立了緯景儲能,我的目標就是希望用我們的技術突破,讓未來新能源以更低的價格、更高效的方式,為整個人類的生活生產提供強大的支撐。」
在新型儲能領域堅持7年,他說自己最大的動力是堅信「綠色低碳」是一條正確之路。「我相信我們所做的事情符合國家長遠發展的重要方向,這是我們堅持在這一行業深耕的主要動力。」
「有了動力之後,我們要看所採取的技術路線是不是可行?我們在全世界範圍對比了所有的技術,結合我國的應用場景、資源稟賦、供應鏈情況、製造業基礎,客觀分析之後,發覺『鋅鐵液流電池』技術能有效降低成本。確定路線之後,就是努力。我們團隊有堅定的初心、科學的方法論,以及實事求是的理念,不斷把我們所碰到的困難解決,使這項技術能夠從實驗室快速走向大規模生產和應用。」
他告訴記者,經過自主研發,去年投建了高度自動化、智能產線,極大降低了製造成本,提升了生產效率。「所有的成果,讓我們的團隊更加有信心、有底氣去堅持所從事的新型儲能。雖然難,但是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