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資機構:中國經濟持續復甦,牛市格局並未改變

【導讀】中外資機構:中國經濟持續復甦,牛市格局並未改變!美國經濟陷入政策不確定性驅動的負向循環

中國基金報記者 郭玟君

【編者按】中國基金報每月初會邀請中外資金融機構的代表,分享他們對全球經濟及重大事件的分析與評判。希望他們觀點的碰撞,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美國特朗普政府推出所謂「對等關稅」已一月有餘,全球資產定價邏輯發生改變。投資者應如何調整資產配置?對此,中國基金報記者採訪了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德意志銀行國際私人銀行部亞洲投資策略主管劉佳,知名經濟學家洪灝,滙豐環球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中國首席投資總監匡正,博時基金(國際)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副主管盧里等5位中外資機構人士。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

德意志銀行國際私人銀行部亞洲投資策略主管 劉佳

知名經濟學家 洪灝

滙豐環球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中國首席投資總監 匡正

博時基金(國際)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副主管 盧里

他們表示,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使全球經濟更加脆弱。中長期看,資金迴流非美經濟體有利於全球經濟及金融體系再平衡。中國股市中期牛市格局並未改變,市場將回歸正常的估值修復過程。

牛市格局並未改變

中國基金報: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經濟復甦情況?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的核心支撐與主要風險分別是什麼?

程實:當前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經濟運行企穩和內在動能增強。

中國經濟是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面對風高浪急的外部環境和階段性困難,中國經濟依託完備的產業體系、龐大的內需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本和持續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潛力。疊加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環境、持續釋放的改革開放紅利,為實現全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提供了堅實支撐和持續動能。

劉佳:當前,內需穩步復甦,但外需相關行業明顯受到關稅影響。預計政策支持將在二季度明顯加強。

中國基金報:對人民幣中長期走勢作何預判?

劉佳:中國的貿易順差將維持在較高水平,同時更多中長期海外資金有望流入中國股市和債市,人民幣將在中長期保持穩定。

程實:人民幣匯率在中長期將呈現總體趨穩、略有升值的態勢。首先,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改善,為匯率提供堅實支撐;其次,中外貨幣政策同步趨於寬鬆,有助於緩解中美利差收窄帶來的壓力,穩定跨境資本流動;最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提速,增強了市場的信心。

中國基金報:全球供應鏈重構將如何影響中國股市?投資者應如何調整行業配置?

程實:過去幾年,中國已經通過積極的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出口結構的優化,部分對沖了美國單一市場的影響力。

中國股市成交量逐漸恢復正常,意味著自4月初以來的高波動階段結束,中國股市也將回歸今年以來正常的估值修復過程。

本次系統性的風險釋放,為中國股市提供了較好的買入窗口。5月初特朗普關稅政策階段性緩和,美聯儲降息預期提升,人民幣、港幣走強,以及多項中國經濟數據持續改善,中國股市或延續反彈進程,中期牛市的格局並未改變。建議關注具備新質生產力主要特徵,符合中國新階段發展模式的行業。

匡正:繼續看好高質量成長和深度價值股,包括自主科技創新、「ai+」、政策支持的內生消費需求板塊、紅利資產等。

美國經濟陷入負向循環

中國基金報:美聯儲議息會議傳遞了哪些重要信號?你對美聯儲未來貨幣政策走向作何展望?

程實: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釋放出明顯的鷹派信號,其核心意圖在於遏制通脹預期抬升勢頭,防止短期的關稅衝擊演化為長期的通脹螺旋。

市場正重估通脹風險。一季度美國gdp錄得負增長,表明關稅擾動已開始拖累經濟增速,鮑威爾也承認就業與通脹風險均有上行。

更為關鍵的是,當前美國經濟陷入了由政策不確定性所驅動的負向循環:政策受限-預期紊亂-經濟承壓。在這一背景下,聯儲面臨雙重挑戰——既要穩住通脹預期,又不能忽視滯後性增長風險。當前主要經濟指標邊際走弱,外部環境趨於複雜,留給聯儲「靜觀其變」的窗口正在收窄。預計美聯儲最早將在6月啟動降息,全年或累計降息3至4次,幅度在75至100個基點之間。

劉佳:預計美聯儲會在今年四季度開始降息,在明年3月前降息3次共75個基點。

匡正:預計美聯儲今年將在6月、9月和12月各降息25個基點,並在2026年維持不變。如果5月份就業數據未顯出疲軟跡象,那麼美聯儲有可能在6月再次維持利率不變。

中國基金報:「去美元化」的趨勢是否會延續?

程實:過去,美元依託於規則體系與全球信任,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避險錨」。然而,在政策不確定性上升、財政赤字持續擴大、貨幣政策操作空間受限的背景下,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正面臨市場的重新審視。

與此同時,全球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這不僅反映出制度層面的重構,也標誌著全球經濟重心正在發生結構性轉移。不過,短期內美元的主導地位仍難以被完全取代。

未來美元是否會持續貶值,或取決於三方面的交互作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措施、美國財政的可持續性、美國政策高度不確定性是否延續。

盧里:資金撤離美元資產,其實是過去數年資金流向的鏡像或反轉。整體來看,全球投資者減持美元及美元資產的敘事主線正在形成,且目前尚處於趨勢早期。上一次系統性減持發生在互聯網泡沫破滅時期。類似趨勢的形成及反轉的時間區間通常以年計算,目前全球投資者仍有較大的調整全球資產及外匯配置的空間及需求。

劉佳: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及美聯儲年底的可能降息,將使美元貶值。預計歐元對美元匯率到明年3月將升至1.18,日元對美元匯率升至135。

匡正:隨著投資者將資金從美國資產輪動到其他區域,且美元避險功能被日元、瑞士法郎等貨幣超越,美元將面臨下行壓力,因此我們對美元的觀點由中性下調至走弱。

「賣出美國,買入亞洲」或持續

中國基金報:美國股債匯「三殺」,資金撤離美元資產並迴流亞洲,這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

洪灝:美元資產遭拋售、資金迴流亞洲,短期內將推升亞洲資產價格和貨幣匯率,有助於提振本地需求與資本市場信心。長期看,若貿易衝突持續,將抑制全球供應鏈穩定與跨境投資,亞洲出口國或再受衝擊。

對美國而言,資本外流與金融動蕩將加重經濟放緩壓力,全球則面臨「去美元化」趨勢加劇與金融格局重構的風險。整體而言,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將使全球經濟更加脆弱。

盧里:2022年以來,美國資產保持相對強勢,高增長、高通脹、高利率的經濟組合,疊加美元及美股的強勢,形成了所謂的「美國例外論」市場主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近期該趨勢出現逆轉。這將推升美國經濟進入滯漲或衰退的風險。非美經濟體匯率及資產價格將得到更多支撐,但匯率上行也會一定程度上削弱貿易競爭力。前期趨勢的反轉將增加全球金融及經濟體系的脆弱性,對金融體系估值及實體經濟活動造成影響。而資金迴流非美經濟體從中長期來看,有利於全球經濟及金融體系的再平衡。

程實:特朗普政府頻繁推出關稅措施,不僅擾亂了全球貿易格局,也削弱了美元資產的避險屬性,促使部分國際資本流出美國,轉向估值較低、政策相對穩定的亞洲市場,全球資金配置結構趨向多元化與分散化。在這一背景下,亞洲的戰略地位加速上升,這不僅是資本流動的再平衡,更是對「美元體系」的再評估。

中國基金報:「賣出美國,買入亞洲」的投資主題會否持續?

盧里:亞洲經濟體貿易部門在過去數年持續錄得貿易順差,相當部分貿易順差並未進行結匯,而是以美元形式投入美元計價資產。考慮到美元資產相對較高的估值,以及特朗普政府帶來的全球變局,美元及美元資產的不確定性顯著提升。整體來看,無論主動或者被動,亞洲投資者均有必要繼續調整其超配的美元資產及美元外匯敞口。

洪灝:趨勢能否持續取決於幾個關鍵變數:一是美國是否陷入實質性衰退;二是亞洲內需能否真正接棒出口起到拉動作用;三是地緣政治風險是否可控。若亞洲政策協調有力,改革推進,區域合作深化,則趨勢有望延續。

中國基金報:關稅衝擊似乎正在改變全球資產定價邏輯。投資者應如何防範風險,把握相關機遇?

劉佳:關稅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將在未來1到2個月的宏觀數據中逐漸體現。短期來講,投資者宜採取偏防禦性的策略,提升歐洲投資級別債券和歐洲股票在投資組合的佔比。在亞洲市場,考慮增加相對低風險的投資級別債券和日本國債。大宗商品方面,考慮高配黃金。

盧里:預計今年市場波動性將會系統性提升,適度分散投資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組合中可增加對流動性及整體風險預算的關注,以免在市場寬幅震蕩中進退失據。

投資策略上,在基於基本面及估值的配置思維之外,可進一步加強交易,關注流動性、市場情緒、政策周期擺動等因素,提前進行倉位調整。

編輯:杜妍

校對: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