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市媒看合川|重慶日報頭版——全市每8度電,就有1度來自合川

新重慶-重慶日報

雙槐電廠旁的新型儲能電站正發揮儲能功能。(攝於4月18日)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昨日(5月5日)立夏,而在此之前,重慶多地氣溫已飆升至最高35℃,提前開啟「盛夏模式」。這讓左濤神經緊繃:「根據市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信息,今年全市高溫日數依舊偏多,迎峰度夏又將是一場硬仗。」

左濤是國家電投重慶合川發電有限公司(雙槐電廠)(以下簡稱合川發電公司)總經理,而雙槐電廠是全市九大主力火電廠之一,也是重慶每年夏季供電的主力軍。左濤將微信氣象群與電力調度群設置了置頂,時刻關注氣候溫度變化和發電機組運行指令,為即將到來的迎峰度夏做足準備。

合川是我市能源最豐富的區縣之一,不僅火電能獨當一面,水電裝機容量也達到74萬千瓦。此外,合川天然氣探明儲量達1916億立方米,還布局有我市首個百萬千瓦集中式農光互補試點和西南地區裝機容量最大的新型儲能電站。去年,該區發電總量122億千瓦時(度),約佔全市發電總量的12%。也就是說,在重慶,每用8度電,其中就有1度來自合川。

「今年,我們提出打造重慶綜合能源基地,著力構建水火生、風光儲、煤油氣等多能源互補發展新格局。」合川區發展改革委主任代金川表示。

「最熱」夏天后,僅用88天建成「超級充電寶」

2022年,重慶遭遇極端高溫天氣,隨之而來的,還有迅速攀升的用電負荷需求。那年夏天,左濤和員工直接把鋪蓋捲兒背到公司,時刻盯著調度數據,保障煤炭快進快出,同時確保隨時能檢修發電機組。

「那段時間,幾乎每天眼睛一睜開就是各種數據,和電力負荷、用電缺口、溫度情況,每一項都牽動人心。」左濤說,特別是在鍋爐旁和在戶外檢修的一線工人,每天都頂著烈日高溫作業。

2022年,合川發電公司年發電量達到91.5億千瓦時,佔全市統調發電量10.8%,為全市能源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次高溫大考後,合川迎來新使命——新建一座西南地區裝機容量最大的儲能電站。

「這件事2023年4月才定下來,要求7月底就完工投用,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合川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英明回憶,業內建成一座儲能電站至少需要6個月,而當時留給合川發電公司的時間僅有3個多月。

面對挑戰,合川區各部門迅速行動。發展改革委研判土地使用情況,篩選閑置地塊,同步推進征地報批、文物報告等程序,自來水、電力、交通等多部門協同配合。多方努力下,4月30日,合川發電公司順利拿到地,5月1日,項目正式動工。

施工過程也困難重重。「鋪設電纜時,由於場地環境複雜,電纜需要拐多道彎,粗電纜無法輕易實現彎折,只能根據現場情況逐一想辦法解決。」周曉林說,大家長時間頂著烈日施工,汗水就沒幹過,手上的活卻絲毫沒有放慢。

另一頭,合川發電公司3名員工遠赴北京山東河南,直接蹲守在製造商的生產車間,全程跟蹤設備生產進度,一守就是20多天。

6月10日,第一節電池艙進場吊裝。「吊裝電池艙的吊車重達500噸,為確保萬無一失,團隊提前一周開始論證。」周曉林說,他們換新土、鋪石子、墊鋼板,造了一條「新路」,才讓電池艙順利進場,之後僅用24天就完成了所有主設備吊裝。

經過88天日夜奮戰,儲能電站在當年7月27日完成全容量併網試驗。僅需兩小時,這裡就能儲滿48萬度電,可同時滿足28萬戶居民高峰時段用電需求。

「這個『超級充電寶』為未來打造新的儲能項目提供了示範。」左濤說。

形成多能互補能源格局,今年力爭能源綜合產值120億元

對於重慶這樣一個工業城市而言,能源保障至關重要。今年,合川提出打造重慶綜合能源基地,通過「水火生、風光儲、煤油氣」多能互補、融合發展,為保障全市能源安全當先鋒、打主力。

「這不是空穴來風。」代金川說,重慶的能源結構特點為無煤、少水、有氣,能源問題主要體現為煤、電供需緊張,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能源保供壓力持續加大。

他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目前我市電力裝機容量2993萬千瓦,據測算,「十四五」時期,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6.4%左右,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620億千瓦時,電力缺口1203萬千瓦。在堅持「外引內增、多措並舉」前提下,急需充分挖掘內部潛力,有效提升市內電源保障能力。

合川恰恰擁有打造綜合能源基地的稟賦。

「首先是我們靠近全市能源消耗負荷中心,說通俗點就是靠近全市的用電『大戶』,輸電距離短、損耗小。」李英明說。

其次,目前合川的火電已能獨當一面,同時得益於三江匯流的天然優勢,嘉陵江利澤航電樞紐等一批水電站先後投用,水電裝機容量達74萬千瓦,再加上192萬千瓦的火電裝機容量,兩者相加已佔到全市總裝機容量的9%,未來雙槐電廠三期投產後,這一比例將再次提高。

同時,合川天然氣資源豐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1916億立方米,現有生產井101口,今年預計產天然氣2.5億立方米。大慶油田也計劃在合川投資近20億元,部署探井20口。

第三,合川還在風電和光伏發電兩方面發力。

華鎣山平均海拔700米,山頂海拔約1200米,年平均風速4.6米/秒,具備開發價值。合川已與國電投重慶公司簽訂投資開發協議,總投資4.2億元,建設裝機容量6萬千瓦風電項目,計劃今年底開工建設。

光伏發電方面,合川已與國能重慶公司、國家電投重慶公司分別簽訂投資協議,將建設集中式光伏裝機容量150萬千瓦,計劃今年開工建設52萬千瓦。同時,合川可建設分散式光伏的公共屋頂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已與華能杭州臨安公司簽訂合作協議。

幾重優勢疊加下,合川的綜合能源產業版圖已具雛形,今年該區將力爭綜合能源產業產值達到120億元。

變廢為寶,打造百億級熱電聯產循環經濟產業

從雙槐電廠出發,步行900多米,就能看到重慶藍洋華悅洗滌服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連接這兩家企業的一根銀灰色管道里,藏著能源循環利用的秘密。

「管道輸送的是雙槐電廠發電產生的蒸汽,我們利用蒸汽的餘熱對床單、被套、枕巾、浴巾等進行消殺。」藍洋華悅總經理劉昭軍說,高溫消殺是洗滌行業必備環節,需要大量穩定熱能,如果自己安裝鍋爐產熱,成本很高,多數企業難以承擔,靠著電廠釋放的這股「餘熱」,公司可節約一半以上成本。

合川發電公司商務部主任蘇偉說,發電過程中產生的熱蒸汽冷卻成本高,將其輸送給其他企業,不但能降低成本還能增加收益。目前公司每年產生約200萬噸蒸汽,已投產3個供熱項目,年供汽量約2.1萬噸,仍有大量閑置蒸汽待開發。

除蒸汽外,雙槐電廠產生的乾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廢棄物也蘊含巨大價值。去年雙槐電廠累計產生乾粉煤灰50.9萬噸、脫硫石膏26.6萬噸。依託這些資源,合川正加速推進雙槐熱電聯產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

目前,已有15家企業入駐該產業園,涵蓋建築、房地產、商貿、服務業等領域。其中,重慶驥鵬環保有限公司污泥綜合利用項目一期全年可處理30萬噸污泥,這些污泥與煤摻配後送入鍋爐燃燒,產生蒸汽發電,剩餘蒸汽又可以再次利用,每年可節約標煤1.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7萬噸。

「我們還準備上馬酵母生產、豆製品生產、新型石膏建材、生物竹炭等10多個項目,加速擴大園區體量,並同步推進建設日處理量1500噸的污水處理廠,為項目做好配套服務。」雙槐鎮宣傳委員任琴琴說,雙槐電廠三期將於2027年建成投用,裝機規模將達392萬千瓦,位居全市第一,屆時合川熱電聯產循環經濟產業有望邁向百億級,為全市產業發展注入更強勁的能源動力。

原稿點擊:央媒市媒看合川|重慶日報頭版——全市每8度電,就有1度來自合川-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