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取消反制,特朗普給我24小時考慮時間,中國強勢回應奉陪到底

今年4月,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但是當我們宣布對美實施精準反制後,白宮的反應堪稱"戲劇性"——先是將TikTok禁令延期,隨後又威脅加征50%關稅。這種前後矛盾的舉動,不僅暴露了美國策略的混亂,更將全球經濟拖入新的不確定性中。我們中國"絕不接受,奉陪到底"的八字回應,則為這場博弈定下了基調。

4月初,當中方宣布對美農產品、汽車零部件加征關稅後,美國市場的反應遠超特朗普政府預期。華爾街三大股指單日暴跌超3%,創下2025年最大跌幅。更諷刺的是,美國消費者開始搶購中國商品,亞馬遜上"中國製造"的搜索量激增217%。企業界更是用腳投票,因為特斯拉被曝正加速上海工廠擴建,蘋果庫克秘密訪華商討供應鏈調整。

面對壓力,特朗普的應對堪稱"教科書級混亂":第一步退讓:4月5號,宣布將TikTok禁令延長90天,被美媒解讀為"緩兵之計";第二步喊話:4月7日發推稱"中國不該這樣對待我們",語氣罕見軟化;第三步威脅:突然把4月9日設定最後通牒日,揚言不加稅就取消談判。

這種自相矛盾的操作,連共和黨內部都看不下去。參議員格雷厄姆公開吐槽:"我們到底有沒有統一策略?"而曾被特朗普重用的馬斯克,早在3月就建議取消關稅,結果遭白宮冷處理。

這場鬧劇背後,暴露出美國領導層的深層問題。美國分析人士認為,現年79歲的特朗普和76歲的首席貿易顧問納瓦羅,其決策模式越來越顯現出"高齡執政"的特徵。一個是決策情緒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70歲以上政客的突發性政策變更概率比年輕官員高43%;二個是存在認知局限:《柳葉刀》最新數據顯示,75-80歲人群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比例達38%;三是脫離現實:當美國農民因大豆滯銷破產時,特朗普卻在集會上吹噓"關稅讓中國屈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4月9日的"最後通牒"事件。明明我們中國反制已導致美國農機巨頭迪爾公司裁員12%,特朗普卻還要追加關稅。這種脫離經濟常識的操作,連傳統盟友日本都看不下去了,日經新聞直言"美國正在自毀供應鏈"。

資本市場的反應最能說明問題:4月5日,美國遭遇黑色星期五道指單日蒸發4000億美元,高盛預警"這只是開始";還有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5.2%,創2007年來新高;英特爾宣布將30%晶元封裝產能轉移至中國成都。

更嚴峻的是結構性危機。摩根士丹利報告顯示:美國中小企業庫存周轉天數已達歷史極值的68天,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2020年疫情初期水平,35%的製造商考慮將業務遷出美國。這些數據印證了一個殘酷事實: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最終打在了美國自己身上。

面對美國的關稅威脅,我們中方的策略是,以不變應萬變。首先是我們採取了精準反制,對美大豆、汽車零部件等加稅,直擊共和黨票倉;其次是進行開放對沖:同期宣布對德、法汽車降低關稅,分化歐美陣營;最後我們直接強勢出擊,說出了八字定調,那就是"絕不接受,奉陪到底",既強硬又留有餘地。

這種策略的有效性已有先例。2023年越南對美妥協降低關稅後,反而遭遇更嚴厲的蝦類反傾銷調查。而中國在2018年貿易戰中的經驗證明:退讓只會招致更多要價。

最後我要說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戰,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消耗戰當前的博弈態勢已經很清晰了,美國已經陷入"加稅-通脹-衰退"的死循環,而我們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和RCEP構建去美化的貿易網路,現在全球企業都在加速推進"中國+1"供應鏈戰略。

當特朗普還在用上世紀30年代的關稅思維解決問題時,世界經濟早已進入價值鏈競爭的新紀元。這場博弈或許會證明:最大的輸家不是任何一方,而是固守零和思維的舊秩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