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全球港口資產出售案引發各界高度關注。眼看進入四月,事件發生戲劇性轉折。
當《大公報》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拋出相關問題,這場持續數月的商業博弈,正式被納入國家審查的範疇,同時也掀開了全球化時代資本運作與國家利益深層交織的複雜矛盾。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例行記者會上的明確表態,這場原本看似平常的商業交易上升到關乎國家戰略的高度。
本次事件的焦點,集中於長和集團原計劃於4月2日與美國貝萊德財團簽署的交易協議。這份涉及23個國家、共計45個港口的 「世紀交易」。
從表面上看,屬於商業巨頭間常規的資產重組行為。然而,深入探究便會發現,其背後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地緣政治風險。
從扼守國際貿易咽喉的巴拿馬運河,到 「一帶一路」 倡議的關鍵節點,這些港口控制權的轉移,絕非簡單的產權變更。
港澳辦官網轉載《大公報》評論,將港口定義為 「涉及國家利益的關鍵基礎設施」。這一定性清晰地凸顯出此次交易的重大戰略價值。
當下,全球航運業正處於國際貿易格局深度重塑的關鍵階段。美國持續推行對華貿易施壓策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頻繁出台針對中國船舶的新規,大幅提高國際航運的准入門檻。
在此背景下,將橫跨亞非拉的龐大港口網路讓渡給美資財團,無異於將國際物流的核心命脈交到對手手中。
香港立法會議員發出的警告並非危言聳聽,一旦失去這些戰略支點,「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建設極有可能受阻,在未來激烈的國際博弈中,我國也可能陷入被動局面,授人以柄。
國家監管總局的介入標誌著這場商業博弈進入全新階段。從法律層面來看,針對跨國併購開展反壟斷審查,本是常規的監管程序。
從民眾發出 「商人有祖國」 的呼聲,到對 「自毀長城」 行為的嚴厲警示,民間輿論既體現出對資本無序擴張的高度警惕,也彰顯出對國家主權和核心利益的堅定維護。
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彭博社消息報道,內地企業已被要求暫緩與長和集團開展新的合作。這種 「軟約束」 舉措,不僅展現出監管部門的管理智慧,也為後續的博弈預留了一定的轉圜空間。
與此同時,外交部發表 「反對經濟脅迫」 的聲明,在堅定捍衛國家尊嚴的同時,為事件的外交處理保留了必要的靈活性。
據路透社測算,長和集團港口資產的市盈率僅為13倍,明顯低於行業平均20倍的水平。這種 「折價甩賣」 的現象,與貝萊德近年來在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大規模布局形成鮮明反差。
美國在半導體、新能源、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對我國企業設置重重障礙。卻在全球物流節點的爭奪上不遺餘力,其背後的戰略意圖顯然超出了單純的商業範疇。
有分析師指出,若此次交易最終達成,美資財團將首次實現對巴拿馬運河東岸港口的絕對控制,這無疑將對中國商船的通行成本和安全保障構成潛在威脅。
面對這一複雜棘手的局面,從過往諸多類似案例中可總結出經驗。中國企業在參與全球資源整合過程中,完全有能力實現高效且符合國家利益的運作模式。
若長和集團願意將資產轉向國內資本出售,不僅能夠實現資產價值的最大化,還能確保國家對戰略要地的牢牢掌控。
這一方案既符合商業運作的理性原則,又高度契合國家的整體利益,為破解當前困局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當國家利益與商業利益緊密相連時,資本的選擇將成為時代的重要註腳。這場持續數月的港口博弈,也將成為觀察中國企業全球化進程的典型案例。
李嘉誠應該清楚,任何商業行為都無法脫離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獨立存在。李嘉誠家族的抉擇,不僅關乎千億資產的流向,更考驗著華商群體在時代變革中的歷史擔當。
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只有將企業發展融入國家戰略,才能獲得穿越周期的持久動力。對於歷經風雨的香港商界而言,這既是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也是面向未來的生存智慧。
李嘉誠的「在商言商」純屬扯淡,商人是百姓,百姓是有祖國的。不論是李嘉誠還是他的財團,在祖國面前都是十分渺小的。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或者作者,歡迎轉發、關注、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