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貸」母公司信也科技2024年報:擔保營收超50億,但逾期率連升

【文/王力 編輯/周遠方】

近日,「拍拍貸」母公司信也科技(nyse: finv)發布的財報顯示,2024年,信也科技實現年營業收入130.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1%;凈利潤23.9億元,同比微增。

拆分信也科技年報發現,其利潤增長主要系主要受益於計提信用損失減少所致。此外,2024年信也科技的擔保收入佔比持續攀升,成為其第一大收入來源。

一直以來,擔保業務存在較大爭議,其向借款人收取擔保費的方式時常受到詬病。值得主要的是,截至2024年底,信也科技國內業務90天以上的逾期率為2.13%。較23年上升0.2%。

利潤增長依賴計提減少,擔保收入成第一大收入來源

2024年信也科技財報顯示,公司在經營指標上取得了一定增長。在經營數據方面,信也科技全年促成交易額達2062億元,同比增長6.1%,在貸餘額為715億元,同比增長6.1%。四季度表現尤為亮眼,營收34.6億元,同比增長7.2%,凈利潤6.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8.7%,當季促成交易額也達到569億元,同比增長8.6%。

從全年財務數據來看,信也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130.66億元,同比增長4.14%,凈利潤為23.83億元,同比增長1.81%。

其中,第四季度凈利潤的顯著增長,達到29.71%,主要得益於計提信用損失的減少。具體而言,2024年第四季度應收貸款撥備為6430萬元,相較於2023年同期的1.08億元大幅減少;質量保證承諾的信用損失為10.75億元,也低於2023年同期的12.70億元。兩項減值計提金額同比共減少2.38億元,直接推動了凈利潤的增長。財報解釋稱,這主要是由於風險承擔貸款佔比下降以及信用風險表現改善。

在營收結構方面,信也科技經歷了顯著調整。此前,貸款促成服務費一直是公司營收的重要支柱,但到了2024年,擔保收入異軍突起,全年達到50.85億元,佔總營收約39%,相比2023年的36%有所上升,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然而,這一變化也引發了市場關注。擔保業務在行業內存在較大爭議,其風險性和可持續性備受質疑。信也科技過度依賴擔保收入,可能增加公司的經營風險,特別是在面臨市場波動或監管變化時。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信也科技在營收和利潤方面實現了增長,但逾期率上升的問題卻不容忽視。財報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90天及以上貸款逾期率雖然環比有所下降,但相比2023年同期仍有所上升。

此外,擔保業務還面臨著消費者投訴的問題。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大量關於信也科技強制收取擔保費的投訴。這些投訴指出,信也科技在借款過程中存在未充分提示費用、借款時未告知、還款時未顯示等問題,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這不僅損害了公司的品牌形象,也可能引發監管部門的關注。

信也科技在財報中提到了營收結構的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對於業務風險的考量。然而,如何平衡業務多元化與風險控制,降低對單一業務類型的依賴,將是信也科技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逾期率攀升,用戶投訴增加

公開資料顯示,信也科技前身是成立於2007年的拍拍貸,系國內首家p2p網路借貸平台。2017年11月10日,拍拍貸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在監管導向下,拍拍貸於2019年11月對外宣布更名為信也科技集團,並於當年宣布停止p2p業務,轉型為「金融科技開發平台」,業務板塊包括金融科技平台、國際業務平台、科技孵化平台。

雖然表面上信也科技經營仍在維持增長,但信也科技的逾期率卻不斷攀升。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信也科技國內業務90天以上的逾期率為2.13%,較23年上升0.2%。之前的2021-2023年,該指標分別為1.26%、1.41%、1.93%。雖然2024年第三季度的逾期率指標為2.5%,四季度環比下降0.37%,但短期資產質量壓力仍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信也科技相關的消費者投訴信息也一直存在。黑貓投訴平台顯示,近30天內和「拍拍貸」相關的投訴超過1000件,累計投訴量達59024件,主要涉及被收取擔保費服務費等、綜合借款利率過高、違規暴力催收、服務費未明確告知等。

截圖來自黑貓投訴平台

此外,信也科技也涉及大量投訴涉及催收人員騷擾借款人親友、爆通訊錄、威脅恐嚇等行為。例如,用戶稱逾期兩天即遭簡訊轟炸,甚至被聯繫單位或村委會,嚴重影響生活。

截圖來自黑貓投訴平台

對此,有信也科技的內部員工向觀察者網透露:「對於逾期90天以內的貸款,信貸機構一般會選擇內部團隊進行催收。然而,對於逾期時間超過90天、催收難度較大的用戶,信貸機構則會選擇將催收工作外包給專業的催收供應商。」

上述人士表示,這些外部催收供應商在監管要求下不得採取暴力催收手段,但實際操作中,其催收方式並非信貸機構所能完全掌控。信貸機構對外部催收供應商的考核和結算主要依據其回款率及每月回款情況,按一定比例支付服務費。同時,為規避風險,信貸機構會與催收供應商簽訂合同,明確禁止暴力催收行為,並約定一旦供應商出現暴力催收等違規行為,將承擔違約金等責任,並可能面臨終止合作的風險隔離措施。

這意味著,雖暴力催收及用戶隱私泄露並非借貸平台直接所謂,但這種外包模式並不能完全規避暴力催收的風險。

儘管監管趨嚴(如《互聯網金融貸後催收業務指引》),但對互聯網借貸企業的約束有限,執行效果一般。近期,國家標準《互聯網金融個人網路消費信貸 貸後催收風控指引》發布,該文件強調,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只向債務人催收,不應向聯繫人催收。此外,通過發送簡訊、語音、5g消息等方式開展催收作業的,應符合電信行業相關規範 yd/t 2823。雙方已事先約定催收時間的,催收作業從其約定。

文件同時強調,金融機構應切實履行貸後催收風險控制主體責任,不斷加強本機構催收能力建設,審慎實施外包。金融機構應加強對第三方催收機構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做好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防範不當催收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由此可見,信也科技的上述行為,可能已經規範該規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