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聯集團發布的《2025年安聯全球養老金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安聯調查發現,如今的現收現付籌資養老金制度(勞動力人口繳費用於支付現有退休人員養老金)將面臨巨大挑戰。
《報告》指出,勞動力人口相對減少,繳費人數不足,而領取養老金的退休人員增多,導致養老金收支失衡,難以維持長期財務可持續性,像日本、希臘、義大利等國家,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公共養老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比例較高,給財政帶來了沉重壓力。儘管一些國家因移民流入暫時緩解了養老壓力,但從長遠看,移民的穩定性存疑,養老金可持續性存疑。
《報告》顯示,71個國家/地區的2024年安聯養老金指數(API, Allianz Pension Index)平均得分為3.7,這也表明全球養老金制度需要進一步改革,以平衡可持續性和充足性。
究竟何為「理想的」養老金制度?根據《報告》,「理想的」養老金制度將現收現付制度與強大的資本融資支柱相結合。將兩者結合起來的國家/地區最能充分準備應對人口變化,而且從長遠來看,最能充分準備掌握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性和充足性之間的平衡。然而,運轉良好的勞動力市場是任何成功的養老金改革的必要先決條件,這意味著需要增加新興市場中正規勞動力的佔比,並使勞動力市場適應工業化市場勞動力老齡化的需求。
《報告》認為,要提高養老金制度的長期可持續性,也需要保證養老金制度的充足性。
若要提高公共養老金制度的長期可持續性,有幾種方法可供選擇,包括提高養老金繳費比率、延長申請提前領取或全額領取養老金所需的最短繳費期、針對提前退休情況扣減一定養老金、獎勵推遲退休、在養老金公式中設置人口因素以根據平均預期壽命增幅的進展情況調整福利水平、延遲退休年齡、在第一支柱中引入資本融資要素,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降低整體養老金福利水平。然而,實施其中一些措施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例如,提高養老金繳費比率,不僅會增加繳費者的經濟負擔,還會降低相關國家/地區對勞動力移民的吸引力。增加養老金繳費比率還意味著勞動力成本更高,這可能會削弱公司的國際競爭力。這也可能引發人們湧入非正規勞動力市場以避免繳費,特別是未來預期養老金支出被認為與繳費不相稱時。被分析國家/地區的平均養老金繳費比率為18%,其中28個國家/地區的平均養老金繳費比率超過20%。雖然沒有就養老金繳費比率上限達成一致,但是許多國家/地區的養老金繳費比率已經相對較高,未來進一步提高該比率的空間有限。
《報告》指出,養老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範長壽和老年貧困,並確保老年人享有體面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改革或制定養老金制度時,政客們不僅要考慮其長期可持續性,還要考慮其充足性。在現收現付籌資公共養老金制度被認為不能或再也不能提供體面的生活水平,而是提供基本收入的情況下,需要提供補充性稅收優惠或國家補貼職業和個人資本融資養老金計劃和養老金產品。
因此,可以通過比較公共養老金支柱的覆蓋率和福利水平、提供補充資本融資養老金的機會(即是否有職業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養老金儲蓄產品)、金融服務可得性(提供個人資本融資養老金的先決條件)以及年長工人在勞動力市場的融入情況對養老金制度的充足性進行評估。
養老金制度的充足性的最關鍵因素是其覆蓋率,因為如果養老金制度未覆蓋處於退休年齡的任何人,即使100%的養老金福利水平也無法防止老年貧困。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仍然顯示,工業化市場和新興市場在這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大多數工業化市場中,處於退休年齡的100%人口均被養老金制度覆蓋,但馬爾他、中國香港和澳大利亞是例外,這三個市場的該比例在70%至80%之間。然而,儘管許多新興市場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領取養老金的退休年齡人口仍然不足50%。
除此之外,在全球養老金制度面臨挑戰的背景下,普及金融知識、儘早進行養老規劃也至關重要。《報告》提出養老金儲蓄缺口(PSG,Pension Savings Gap)概念(指保障老年得體生活水平所需退休年收入現值與當前養老金資產及未來繳費現值總和的差額)並指出,按計算,全球養老金儲蓄缺口約51萬億美元,未來40年每年需增加1萬億美元退休儲蓄。
「解決方案不在於增加儲蓄,而在於重新部署現有儲蓄。」《報告》認為。
澎湃新聞記者 胡志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