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樹王興興、Manus肖弘、Kimi楊植麟……這群90後,正在主導全球科技新牌桌

屬於90後的世界,正在到來。

1

90後主導科技圈

2025年,極有可能是90後突圍的元年!

宇樹機器人的爆火,讓大家關注到了它背後的王興興。

在此前的最高規格座談會上,王興興坐在第一排,旁邊是新希望的劉永好,再旁邊是C位的華為任正非。

更重要的是,從參會企業家名單看,他們基本上都在50歲以上,其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更是已經81歲高齡。而坐第一排並發言的王興興卻是個90後,只有35歲,是參會企業家裡最年輕的。

有人調侃,這個穿著西服、戴著眼鏡的寧波小伙,像極了混進大佬飯局的實習生。

王興興的出圈背後,一大批90後正在科技圈嶄露頭角。

Kimi楊植麟

出生於1993年,畢業於清華,曾師從蘋果AI研究負責人Ruslan Salakhutdinov、谷歌首席科學家William Cohen,被媒體稱為「中國大模型90後第一人」。此前,新榜AI產品榜數據顯示,Kimi的網站訪問量超2700萬,在國內同類產品中位列第一,全球排在第六。時至今日,Kimi的月活已經超過3600萬。

Manus肖弘

1993年生,蝴蝶效應CEO,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2015屆校友。他的創業經歷頗為豐富,曾先後推出「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還獲得騰訊、真格基金等投資。2022年創立蝴蝶效應並推出AI瀏覽器插件Monica;2025年3月,通用型Agent產品Manus對外發布。

智元機器人彭志輝(稚暉君)

1993年生,智元機器人CIO、CTO,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2020年通過「天才少年計劃」進入華為,從事昇騰AI晶元和AI演算法相關研究工作。後從華為離職創業,創立智元機器人。

Pika郭文景

1995年生,Pika CEO。畢業於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2023年4月,郭文景從斯坦福輟學,創立Pika,同年11月,Pika發布AI視頻生成工具。2024年6月,郭文景創辦的AI視頻生成創業公司Pika Labs在其官網宣布,公司日前已經完成8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8億元)的B輪融資。

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科創板日報》的不完全統計,一批90後正在走向科技的舞台中央。

▲圖源:科創板日報

像DeepSeek,雖然創始人梁文鋒是80後,但其團隊成員大多都是90後,且基本都畢業於中國本土院校。

還有媒體眼中的「天才AI美少女」羅福莉,也是95後。

她出生在四川小鎮的一個普通家庭,高中就讀於宜賓市第一中學「清北班」。2013年,羅福莉考上北京師範大學,後保研北大。她在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國際會議ACL上發表了8篇論文(其中2篇為一作),迅速走紅,並被譽為「AI天才少女」。

2022年,羅福莉離開阿里達摩院,跳槽至知名私募公司幻方量化,從事深度學習相關策略建模和演算法研究,後參與研發DeepSeek-V2。

一個趨勢已然浮現:90後,逐漸在科技界佔主導地位!

2

90後面臨的「偏見」

遙想當年,90後一度被認為是「垮掉的一代」。

他們曾被人貼上標籤:

90後曾被貼上「叛逆」「佛系」「躺平」等標籤,老一輩常批評他們「吃不了苦」「沉迷虛擬世界」。

他們的消費觀被質疑:

90後常被詬病「月光族」,他們被人稱為「負一代」。有統計顯示,90後平均收入約為6000元,但他們的平均負債卻已經高達10萬。

他們的職場狀態惹來爭議:

有人批評90後「一言不合就離職」「抗拒加班」。

他們的婚育觀被指責:

90後恐婚恐育,他們直言「結婚不是人生必選項,遇不到同頻的人寧願單身」。在老一輩看來,這是「自私」「缺乏集體意識」。

更多的爭議還蓋在他們頭上:

「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第一批90後的胃已經垮了」;

「第一批90後已經禿頂了」;

「第一批90後已經離婚了」……

90後正在用行動打破這些偏見!

3

90後的時代,已經開啟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90後能在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圈冒尖?

筆者認為有三層原因。

其一,90後從小接觸各種互聯網工具,是真正的互聯網原住民。

當80後還在撥號上網時,90後已身處移動互聯網的超級風口。麥可思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高校計算機相關專業在校生規模在2015-2020年間增長217%,遠超同期美國同領域增長率。

此外,在TikTok、B站等平台上成長起來的科技新貴們,天然具備"用戶即開發者"的互聯網基因。這種代際差異造就了獨特的認知優勢:90後工程師對分散式系統、邊緣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理解深度,往往超過多數資深從業者。

時間就是力量,舉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一個剛學會開車的新手,怎麼能比得過開了10年的老司機呢?

其二,90後能接觸到全球最前沿科技,與世界同頻

教育部統計顯示,2016-2020年間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年均增長12%,其中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領域佔比達47%。

這些"科技候鳥"們不僅帶回了頂尖學府的技術沉澱,更重要的是構建起橫跨太平洋的創新網路。例如,大疆在歐美市場的成功,得益於團隊中大量具有海外學習背景的90後產品經理。他們既能精準把握矽谷的技術風向,又深諳中國製造業的產業優勢,這種雙重認知使得中國科技企業能夠實現"技術-製造-市場"的閉環進化。

杭州某AI初創公司創始人坦言:"我們團隊開會時,經常直接用GitHub看開源代碼,就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這種開放共享的思維模式,使得中國年輕科技人才能夠快速吸收全球最新技術成果並進行本土化創新。

其三,90後是真正的「中國心」一代,從內心認同中國,認為中國科技將不斷超越,引領世界。

90後,是看奧特曼、哆啦A夢長大的一代,是玩超級瑪麗長大的一代,是真正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一代。他們物質資源豐富,大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且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

從北斗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到C919國產大飛機的試飛成功,年輕一代親眼見證了中國科技從跟跑到並跑的歷史跨越。

因此,這一代人沒有歷史包袱,他們思維獨立,他們是最能夠平視西方的一代

站在當下回望,我們會發現90後的科技突圍絕非偶然。

他們是數字文明的火種,是全球化的弄潮兒,更是文明自信的踐行者。當馬斯克驚嘆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佔率時,他看到的不僅是商業奇蹟,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在科技維度上的文藝復興。

這場變革還在繼續,屬於90後的時代,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