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觀新聞
「股吧」里搜索「艾力斯」三個字,有一篇文章流傳深遠。那是2020年,這家已在張江經營了16年的民營生物醫藥企業即將登陸科創板的前夜,有人根據艾力斯醫藥在互聯網上有限的披露信息和招股書,發出疑問:零產品、零銷售,三年虧5億,艾力斯憑什麼敲開科創板之門?
文章的中心論據,是當時的艾力斯手頭所有的產品管線,都還處在提交新葯上市申請、臨床試驗,甚至更早期的階段。而2017-2019年,艾力斯又的確經歷了三年的虧損,虧損額已累計超過5億元。
當然,這在生物醫藥領域倒也沒什麼。國際上新葯研發一直遵循著3個「10」的鐵律:研發10年、耗費10億美元、接受成功率低於10%的結果。投資生物醫藥,從來都是一件多少帶有「賭」的成分的事。許多與艾力斯一樣的生物醫藥企業,都經歷著漫長的等待、蓄力、試錯……在真正把一款新葯送到廣大患者手裡之前,根本沒人知道,誰走的路才是通向光明的。
今天再訪艾力斯,就像是看完一部「爽文」小說。位於浦東周浦鎮凌霄花路的新總部大樓宏偉現代,建在江蘇啟東的工廠寬大敞亮,公司核心產品小分子靶向抗腫瘤新葯甲磺酸伏美替尼片上市後,一線治療適應症與二線治療適應症均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根據2024年艾力斯發布的業績快報,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5.58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4.24億元。
可人們不知道的是,這20年里,但凡有一次,艾力斯董事長兼總經理杜錦豪在尚且血本無歸的實驗室里說出「放棄」兩個字,千千萬萬中國肺癌患者將有可能永遠等不到甲磺酸伏美替尼這款國產新葯。
持續投入8年不見回報
杜錦豪今年70歲,和許多生物醫藥企業的創始人都有海內外藥學學術背景不同,他此前是個地產商。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他在上海開發過樓盤,做過建築總包,浦東香格里拉是他蓋的,靜安嘉里中心也是他蓋的。但就在房地產行業最炙手可熱的時候,他決定轉行做葯。
「我去新加坡、日本、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考察,都發現地產行業的規律一定是向下的,它的低門檻、高政策依賴,決定了它不會是值得長期投資的朝陽產業。」杜錦豪說,但葯不一樣。
2000年初的中國,遍地都是仿製葯,國產一類新葯幾乎是空白。「中國人用藥,就得多花錢買進口的。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概念里,進口的葯就是比國產的放心。」杜錦豪說。
當時的中國新葯市場,的確和美國新葯市場有著代際的發展差距。一批有識之士也是在這個時候決定從國外回來,帶著海外的學術背景和經驗創業。上海張江,是他們的首選。
在杜錦豪決定作為投資方下場尋找一起做葯的合伙人時,一個啟東同鄉進入了他的視線。在老家那個地方,郭建輝的大名無人不知,這個從小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孩子,爭氣地考進了當時的上海第二軍醫大,還拿到了公派留學美國的寶貴機會。畢業後就一直留在美國從事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工作,並獲得了美國NIH終生科學家榮譽(NIH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是美國最高水平的醫學與行為學研究機構)。
郭建輝想回國創業,僅僅與杜錦豪在美國見了兩次面,兩人奔著「國葯治國人」的初心,達成了合作的共識。2004年3月22日,名為艾力斯的醫藥企業在張江完成註冊,一個月後的4月29日,郭建輝回國正式上崗。
起初的幾年,艾力斯和絕大多數國內的醫藥企業一樣,靠仿製葯賺錢,補貼創新。然而幾年下來,在高度飽和、競爭激烈的仿製葯市場里,艾力斯並沒有賺到錢,但新葯研發的支出又不能停。人員的工資、場地的租金、設備的費用,以及數不盡的試劑耗材……杜錦豪的投資從起先說好的5000萬元,到2億元,再到更多的2億元……
2012年的春節,是艾力斯成立以後迎來的第7個春節。隆隆的鞭炮聲中,艾力斯的實驗室仍在堅持運轉,第一個新葯,還在襁褓之中。
但命運留給郭建輝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企業家思維與科學家精神
從艾力斯營業以來,這對啟東老鄉始終保持著「背靠背」的關係。杜錦豪笑稱,自己的作用就是掏錢,具體的研發事務一概不管,全權交給老郭。
今天回過頭看,這是科技領域超前但非常科學的合作方式。近年來,科學家創業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浦東等一些地方政府,以及市場上的孵化器、科技園區也普遍提出,科學家大都不擅長現代企業管理,要為科學家創業提供管理人才和管理模式的支持,通過兩者結合確保科技創新更好走向市場。
杜錦豪的絕對信任和毫無保留的資金支持,加速了郭建輝「為國造新葯」的夢想實現。而郭建輝也用令人感佩的科學家精神回饋著這份信任。
開始創業後,杜錦豪就提出,不管葯造沒造出來,都確保郭建輝可以申領一個月5萬元的工資。但老郭堅持認為,新葯沒問世,就不能拿這個錢。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一直採取工資報銷制,今天早餐吃了一個包子,一個雞蛋,拿去報銷,明天出門打了一次計程車,再去報銷。
2012年底,艾力斯終於成功研發了擁有國內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1.1類抗高血壓藥物阿利沙坦酯,並獲得新葯證書。然而,就在新葯問世的幾個月前,4月29日,艾力斯首席科學家郭建輝因患癌症,赴美國醫治。不久,他去世了。
這無疑是對艾力斯的重大打擊。在後來的一些產業前瞻分析文章里,很多專業人士對艾力斯前景的質疑和觀望,也正是郭建輝離開後,杜錦豪這個醫藥領域的「門外漢」究竟能做出什麼名堂?
拿到抗高血壓1.1類新葯證書這第一個創新成果後,杜錦豪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很快將阿利沙坦酯新葯技術轉讓予信立泰,獲得8.2億元資金。從此親自穿上白大褂,投身腫瘤葯賽道。沒人能預知,在艾力斯的身上,「科學家建隊伍,投資人定方向」這條合作思路會激起怎樣的時代浪花。
充分用好郭建輝留下的團隊,杜錦豪看準了肺癌靶向葯這條研發管線。杜錦豪說,他是生意人,不能光講情懷,不講前景、不講市場。
這兩年,國內的確也問世了個別針對罕見病、「小眾」腫瘤的藥品,但受眾不大,回本十分艱難。杜錦豪看的很清楚,肺癌靶向葯這條賽道雖然競爭激烈,但肺癌作為國內第一大腫瘤,每年新發人群超過100萬人,且死亡率高,說明臨床需求尚未滿足,且患者對新葯的渴望還很強烈。「做葯,也必須要有『大產品』的企業家思維。」杜錦豪說。
長期主義者等來春天
截止2024年12月31日,中國民營企業數量已突破5700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1.96%。儘管規模有大有小,但他們在創造價值和提供崗位的同時,也不斷積累著社會的財富,是繁榮的中國市場的創造者和見證者。
在杜錦豪看來,這些民營企業一旦成長起來,必然會面臨選擇。尤其是投資方向的選擇,不僅關乎自身發展,更關乎社會進步。
「現在大家都喜歡賺快錢,長期主義者少,這不利於科技領域的發展。當然,投資科技確實要有一顆『大心臟』,今天艾力斯成功了,但很多成功路上的同道者只是未被看見。」杜錦豪說。
2021年3月,甲磺酸伏美替尼片作為艾力斯自主研發的第二款1類新葯伏美替尼的二線治療適應症獲批上市,當年就超過了2個億的銷售額。第二年,這個數字變成近8個億,第三年時近20個億,第四年35個億。曾經他閉著眼、不求回報砸進去的錢,現在又回到了公司的賬面上,支持著艾力斯繼續投入研發,並且不斷擴大研發管線,新建了大分子研發團隊和實驗平台。
這是連杜錦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前兩年,他和公司下屬打了一個賭,「公司哪天能有5億元的利潤,我就戒煙。」這個幾十年來煙不離手、最誇張的時候一天時間裡要抽8包煙的老人,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這個十拿九穩的賭約上「栽了跟頭」。
而今,艾力斯的提速發展又把這位古稀老人推向新的選擇。杜錦豪也說出了許多民營企業家的終極目標:出海。
他說,過去20年,國內兩代醫藥人其實都想做三件事,一是造出中國人自己的葯,實現了;二是讓中國人願意選擇咱自己的葯,也實現了;三是讓全世界患者買得到中國的葯。
早在2021年甲磺酸伏美替尼片獲批上市的同時,杜錦豪便已經開始盤算走出去的路徑。NewCo,一種將特定的資產(如藥物研發管線)作為核心,吸引外部投資者(通常是知名基金)進行融資,並推動這些資產的進一步開發和商業化的方式,成為艾力斯的出海選擇。
2021年6月,艾力斯與ArriVent達成海外獨家授權合作協議,ArriVent獲得伏美替尼在海外(除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的開發及商業化權利,公司將獲得4,000萬美元首付款及高達7.6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銷售提成。此後,伏美替尼的海外註冊臨床研究穩步推進,目前正在全球開展一線治療EGFR 20外顯子插入突變患者的III期、多中心臨床試驗,,並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不久的將來,海外市場上的患者將能夠輕鬆買得到中國葯——甲磺酸伏美替尼片。
原標題:《房地產黃金期轉行做葯,浦東這家葯企憑什麼立足肺癌靶向葯市場?》
欄目主編:茅冠雋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