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官微消息,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近日批准發布國家標準《互聯網金融 個人網路消費信貸 貸後催收風控指引》(下稱《指引》)。
該《指引》是我國首個聚焦貸後催收業務的國家級規範,其發布實施有效填補了貸後催收環節長期存在的規範空白,為加強行業自律管理、提升從業機構合規管理水平、識別暴力催收等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了權威依據,是貸後催收行業邁向規範健康發展的關鍵一步。
對貸後催收風險控制做出總體要求
據悉,該標準由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主管部門為中國人民銀行,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同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通信企業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相關行業機構共同起草。
標準的主要內容包含:催收的適用範圍、相關術語定義、風險控制總體要求,以及制度管理、組織和人員管理、業務管理、金融機構對第三方催收機構的管理、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重大事項風險報告、業務信息共享等要求。
《指引》對於貸後催收風險控制做出總體要求:金融機構應審慎開展個人網路消費信貸業務,全面、客觀評估借款人的借款用途、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等情況,向具備借款條件的借款人推薦合適的貸款產品。
此外,金融機構應切實履行貸後催收風險控制主體責任,不斷加強本機構催收能力建設,審慎實施外包。金融機構應加強對第三方催收機構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做好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防範不當催收、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
每日22:00至次日8:00禁止催收作業
記者梳理文件全文後發現,以下幾點規定與細化要求值得重點關注。
《指引》對催收行為的時間和方式進行了嚴格限制,明確在未約定催收時間的情況下,每日22:00至次日8:00禁止開展催收作業。同時,語音催收每日對同一債務人不得超過3次,現場催收每日不超過1次,且需至少2人同行,不宜超過3人,嚴禁進入私人住宅或辦公區域,以保障債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
此外,《指引》還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催收系統需滿足網路安全等級保護二級要求,個人信息需屏蔽顯示,傳輸過程須加密。債務人還款後,金融機構須立即終止催收並通知第三方機構銷毀數據,且雙方需持續承擔保密責任,確保個人信息安全。
在第三方催收機構管理方面,《指引》要求金融機構對第三方機構的資質、作業環境、合規性等進行嚴格評估,實行名單制和分級管理。第三方機構不得將催收業務轉包,若允許分包需經金融機構同意,且不得二次分包,從源頭上杜絕違規催收行為。
同時,《指引》還明確了人工智慧技術在催收中的應用邊界,要求AI催收需確保演算法無歧視、數據安全,技術應用不得對債務人造成障礙,全程需符合《指引》要求,既充分發揮科技賦能優勢,又保障催收行為的合規性和公平性。
《指引》還強化了投訴處理與風險報告機制,要求投訴須在48小時內啟動處理流程,代理投訴需核實合法性,金融機構需配合通信運營商處理相關投訴。涉及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重大風險事件須48小時內向行業自律組織書面報告,確保問題及時解決,風險有效防控。
此外,《指引》還體現了人文關懷,明確禁止向聯繫人催收,僅在無法聯繫債務人時允許轉達信息,且聯繫人可隨時拒絕聯繫。債務人死亡或無民事行為能力時,催收對象僅限財產繼承人或利益相關人。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