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小米SU7 Ultra發布,整個市場一片歡呼。
關於這台車,幾乎是沒有任何負面評價的,訂單也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破了萬台,如果訂單數量真實,這將會是一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車型。
但有意思的是,其實小米SU7 Ultra的定價並不便宜。
雷軍用超過80萬的預期價格,最終上市卻是52萬+,這可能本質上就是一場關於定價的策劃,足夠所有企業學很多年。
也有不同的聲音,小米SU7 Ultra的定價超過50萬,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普通人能消費起的商品,再加上純電車的驅動形式,即便是預算充裕的人群,也很難去消費。
除非是玩膩了性能車、頂級豪車的消費者,買小米SU7 Ultra的目的是為了感知中國電動技術的巨大魅力,唯一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消遣。
那麼問題來了,賣的並不便宜的小米SU7 Ultra,為什麼會贏得全網的歡呼?
1、在中國乘用車市場中,此前是看不到這樣的車型的。
小米SU7 Ultra的馬力超過1500匹,且本身擁有強大的機械性能優勢,「刷圈」這個課題是過去性能車都想要證明自己的方式,小米SU7 Ultra的「刷圈」成績證明了其自身產品力的強大。
客觀來說,並沒有輸給更貴的燃油性能車。
但和那些動輒數百萬的燃油車相比,小米SU7 Ultra的定價只要50萬+,雖然有選裝,但價格上的優勢依然無法被忽視。
2、小米SU7本身的成功。
小米SU7 Ultra作為進化產品,本質上來說雷軍並沒有定太高的預期,每年1萬的銷量就足夠滿足,其本人也表示有9成把握完成1萬台年銷量。
其實每個月也就是800台目標,放在已經月銷量破兩萬的小米SU7熱度下,這樣的成績並不難。
作為超級性能版的小米SU7,小米SU7 Ultra能給不少人帶來情緒價值,這是不少人歡呼的另一個重點。
3、中國汽車工業太需要顛覆者
過去三十年,中國汽車工業都只能在外資的封鎖下艱難前行,5年前,不少合資中級車的定價還需要20萬+,但今天的新能源時代完全不一樣了。
年輕的消費者不會認同外資汽車工業的強大,尤其是在電動化、智能化、自動化的今天,汽車工業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
小米SU7 Ultra本身的科技感、社交屬性、性能以及市場話題熱度,都證明了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完全崛起,和當年被人牽著鼻子走完全不同。
無論從自身感受、產業變化和性能上來說,小米SU7 Ultra帶來的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產業面貌,加上雷軍本身的營銷能力,即便是將小米SU7 Ultra放在50萬+的位置上,自然也不會有人認為其定價過高。
的確,國內的人均消費能力不強,仍然有80%的消費者只能買得起20萬以內的車型。
但這不影響我們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強大而歡呼,至少未來進口車、合資車在強大的中國車面前不能隨意定價、偷工減料。
在小米SU7 Ultra發布兩個小時之後,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希望小米SU7 Ultra大賣,這樣我就能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保時捷911了。
我認為這不是諷刺,而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大家喜歡的產品完全不同,如果小米SU7 Ultra真的能撬動整個高端跑車市場,真的說明小米是極其成功的。
祝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