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內遷引起外媒擔憂,世界工廠地位實則難以動搖

文| 三把刀

編輯| 三把刀

——【·前言·】——

中國工廠正在向內地搬遷,不是印度更不是墨西哥!

西方為了阻撓我們的經濟發展,打算撤離合資生產線,挪到東南亞和印度去。外媒覺得這樣做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難以保證,當國內失去大量的國外訂單以後,我們的製造業還能像現在一樣散發勃勃的生機嗎?

從2018年中美經濟對抗以來,中國中西部15個省份的外貿出口猛然增加了94%,出口金額更是增加到了6300多億美元,比同時期的墨西哥,印度和越南也要高了很多。世界工廠這個名號,我們實至名歸。

在這樣的經濟大動蕩時期,為什麼我們的製造業反而要脫離那些發達的沿海城市進行內遷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降本增效。對於很多製造業來說,沿海地區人工的工資在快速的增長,企業的成本不斷的增加。

再加上沿海地區環保標準非常的嚴格,而在這方面很多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所以看起來,企業在沿海城市能夠享受便利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金成本。

第二個原因,我們的國家要縮小區域的經濟差異,對於很多內陸地區的人來說,想要獲得一個非常不錯的發展,往往選擇的都是廣上北上廣深。

當勞動力大量流失以後,當地的經濟效益自然就會降低。但是當這些企業能夠回歸到內陸地區,很多人不需要拋家舍業去外地打工,在當地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能夠促進當地產業的發展,經濟在市面上開始流通,整個經濟形勢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其實還有第三個非常核心的一個原因,就是沿海地區那些高精尖的產能公司,其實並沒有內遷。通過騰籠換鳥的一個形式來將沿海地區所在的一些公司向高端的製造轉型,這樣的話就可以大大的推動沿海地區的研發,實現它地域性能優勢該有的一個作用。

隨著製造業的內遷,能夠讓更多的人安居樂業,也能夠讓我們的高端產品不斷的升級,既能流向國外市場,又能推動內需。這一件三雕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在外媒的眼裡面,當製造業內遷的時候,一定會失去很多海外的訂單,世界工廠的位置就會搖搖欲墜。甚至有可能因為中國工廠的內遷而導致全球的供應鏈遷移重組或者中斷。

內遷一定會造成部分產業流失,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我們就是要以流市的這部分產業為代價,從而把沿海完完全全的打打造成一個高端製造的市場。

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外媒太小看了我們中國。外媒認為,我們的製造業過度依賴外資企業,但其實我們自主創新能力一直都在提升。

去年我們中國新型戰鬥機的產量已經超越了美國,而且我們的殲六代在全球市場一戰成名,跟其他國家比起來,可以說是遙遙領先。再加上我們國內我們供應鏈體系足夠的完整,這對於我們來說是相當大的一個優勢。

第三個外媒認為我們訂單一定會大量流失,但實際上,我們仍然主導著關鍵的領域,內陸出口的速度遠超於印度和越南。

雖然轉型的確會存在一定的陣痛期,但這個轉型在時代的洪流下幾乎是不可阻擋的,我們將來的中國工廠不再是廉價的代名詞,也不再是低廉的代加工。

而是一些堂堂正正的以中國高端製造主導,而且是要在全球的供應鏈範圍內形成不可替代的一環。

所以我們國內製造業內遷是主動的戰略調整,而不是被動的應對,對於我們來說,真正的核心的目標是實現產業的升級,一個全球化的一個競爭力快速的增強,以此來快速的提升國力,增大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好了,本期的故事就到這裡,我是三把刀故事會,請以此篇文章以饗讀者,我們下期再見!

出自《三把刀故事匯》丨三把刀

本故事引用網路素材,如有侵權,請別舉報,可通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