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資醫院試點方案公布!外資「動心」了嗎?

波士頓諮詢全球合伙人認為,短期內,外商獨資滲透率不會太高。

撰文丨王曉

商務部發出「擴大醫療領域開放」信號近3個月後,具體試點方案終於出台。

昨日(11月29日)晚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商務部、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聯合印發《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下稱《試點方案》),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海南全島九個試點地區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條件做出具體說明。(原文及解讀>>)

投資條件與「禁區」

《試點方案》進一步強調,推動醫療領域有序擴大開放,試點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引進國際高水平醫療資源,豐富國內醫療服務供給。

投資主體條件包括:申請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境外投資者應當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具有直接或間接從事醫療衛生投資與管理的經驗,並符合以下條件:

1.能夠提供國際先進的醫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

2.能夠提供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醫學技術和設備;

3.可以補充或改善當地在醫療服務能力、醫療技術和醫療設施方面的不足,拓展多元化服務供給格局。

設立和運行條件包括:外商獨資醫院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設立和運行,並符合以下條件:

1.醫院的經營性質可以是營利性或者非營利性;

2.醫院類別為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康復醫院,醫院級別為三級,不得設立精神病醫院、傳染病醫院、血液病醫院、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少數民族醫醫院;

3.醫院的診療科目不得登記血液內科;

4.醫院不得開展醫療和倫理風險較高的診療活動,主要包括:人體器官移植技術、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技術,精神科住院治療,腫瘤細胞治療新技術試驗性治療等;

5.允許醫院按規定聘用外國醫師、港澳台醫師、港澳其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短期執業,全院管理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中方(內地)人員佔比均不得少於50%;

6.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應當接入屬地醫療服務監管平台,電子病歷、醫用設備等信息存儲伺服器應當位於我國境內。

從上述投資條件的要求來看,涉及人類遺傳資源的診療活動仍是外資醫院的「禁區」。除此之外,《試點方案》還表示,中醫類醫院、併購公立醫院不在外商獨資設立範圍內。

不允許併購公立醫院的原因顯而易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規定,「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從政策上直接限制了公立醫院的併購行為。而出於對公立醫院公益屬性的維護、風險防範,以及國有資產保護等原因,公立醫院一般也不會參與到外商辦院的範疇內。

對於沒有將中醫類醫院納入《試點方案》試點範圍的原因,國家衛健委在「一問一答」中表示,目前中醫類醫院主要在我國舉辦,國外辦中醫類醫院數量很少。此次出台《試點方案》是為了引進國際高水平醫療資源、豐富國內醫療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醫療健康需求。

對醫療格局、醫務人員影響幾何?

官方: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今年9月8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葯監局聯合發布了《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引發廣泛關注。「一石激起千層浪」,近兩個月來,圍繞外資醫院可能對中國醫療格局、醫生執業選擇及百姓就醫產生的影響,社會上掀起了諸多討論。不少人用「狼來了」或「鯰魚效應」等比喻,表達對這一政策的不同看法,議論熱度持續不減。

或許是注意到公眾對此事的高度關注,國家衛健委在昨日印發的《試點方案》後,補充了6000餘字的政策解讀+一問一答,對媒體和老百姓熱議的問題做出了官方文字回應,這在既往的政策發布中較為少見。

在解答中,國家衛健委明確表示,外商獨資醫院的進駐「對全國醫院體系的發展全局和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從數據上看,我國現有公立醫院數量為11772家,其中三級醫院有3855所,公立醫院診療人次數佔全國醫院診療人次數的83.5%。對比之下,中外合資醫療機構卻只有60餘家。無論在醫院規模、診療量還是群眾覆蓋面上,公立醫院都佔據絕對優勢。

對於外界關於公立醫院可能出現人才流失的擔憂,國家衛健委也予以「否認」,並提供了解釋。

一方面,外商獨資醫院的試點範圍有限;另一方面,我國近年在三級醫院學科建設、服務能力、技術水平以及醫療管理等方面不斷提升,為醫務人員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國家通過穩步提高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待遇、優化科研和教學環境等措施,進一步增強了公立醫院的就業吸引力。截至2023年底,全國公立醫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已達772.3萬人,並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幾個月前,「公立醫院買不到原研葯」的爭議曾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這也引發了一些人對外資醫院使用藥械渠道可能受到「特殊考量」的猜測。然而,國家衛健委在「一問一答」中明確回應,外商獨資醫院與其他醫療機構一樣,必須使用我國境內已批准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

針對外資醫院是否會侵佔基本醫保份額的問題,國家衛健委回應稱,國家醫保局歡迎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成為醫保定點單位。同時,明確外商獨資醫院成為醫保定點單位需滿足的四項條件,包括執行統一的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和服務價格等。

不過,由於盈利模式、運營靈活性、目標客戶群定位和政策環境等因素的綜合考慮,外資醫院通常更傾向於專註於高端市場,通過提供商業保險合作和患者自費模式來實現盈利。即使成為醫保定點單位,外資醫院提供的許多醫療服務項目也並不在醫保報銷範圍內。

國家衛健委還強調,外商獨資醫院與其他醫院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互補關係。主要服務對象是有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的國內居民和在中國學習、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員。

外資「動心」了嗎?

諮詢機構:短期內外商獨資滲透率不會太高

外商獨資醫院試點消息公布後,公眾討論異常熱烈。那麼,目前籌備中的外商獨資醫院究竟有多少?

根據媒體披露的信息,南京吾同口腔醫院和廣州鵬瑞利國際醫院是兩家已明確的外商獨資醫院項目。前者是台商投資,後者則由新加坡鵬瑞利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鵬瑞利集團」)投資。

從規模上看,南京口腔醫院屬口腔專科性質,只有約15張住院床位和300名工作人員及醫師,更類似於輕體量的小規模診所。據《南京日報》的報道,該院已於9月30日登記,正辦理醫院設立的各項手續,預計明年6月開業。

相比之下,鵬瑞利國際醫院的規模和投資力度更引人關注。11月初,鵬瑞利集團與廣州市白雲區政府簽訂50億元的合作協議。首期投資的鵬瑞利國際醫院,項目金額達到10億元。

廣州市白雲區委宣傳部官微稱,醫院計劃於202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有望成為9月醫療新政發布以來,全國範圍內首個新設的外商獨資醫院項目。

從消息面上看,外資醫院的實際落地並未呈現出「熱鬧」的局面。儘管試點方案已發布,民眾對其影響問題高度關注,但醫療業內人士的核心關切仍在於:外資醫院,究竟會不會來?

以上述的鵬瑞利集團為例,這是一家集房地產和醫療健康於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業務遍及亞洲多國。

該集團曾於2019年與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合作,在成都開設了成都鷹閣醫院。然而,不到三年,該醫院因持續虧損及疫情影響,於2022年10月暫停醫療服務。據「南風窗」報道,成都鷹閣醫院運營期間持續虧損,經營始終不見起色。

雖然外商獨資在中外合資的基礎上進一步「開了口子」,但外資醫院在中國的生存與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高端醫療需求的規模、商業保險體系的成熟度以及政策環境的穩定性等。

在11月27日舉辦的第九屆中國社會辦醫建設與管理高峰論壇上,波士頓諮詢公司的一名全球合伙人分享了對外商獨資醫院的市場研判:

第一,高端醫療需求本身有限,短期內外資獨資滲透率不會太高;

第二,採取獨資模式的醫院會以地緣風險比較小的東南亞國家外資醫院進入為主;

第三,歐美國家將以輕資產進入模式為主(如設置代表處,進行諮詢、二診等項目合作和戰略合作)。

儘管如此,這位諮詢專家仍認為,外商獨資醫院的加入將帶來「鯰魚效應」,在滿足多樣化醫療需求的同時,也會引入先進的醫療技術、醫院管理理念以及高水平醫生資源,為中國醫療行業的競爭與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