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9月25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對於下一步碳市場的建設,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發布會上表示,要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範圍,發布更多方法學,納入更多參與主體,嚴格監管碳市場數據質量,著力構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圖片來源:國新辦
「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國際上通行的氣候治理政策工具。」趙英民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碳市場建設,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先後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共同構成了我國的全國碳市場體系,碳市場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
一是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成。國務院頒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碳排放核算核查、註冊登記、交易結算等33項規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多層級、較完備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
二是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本建成。建成了「全國碳市場信息網」,成立了全國碳排放權和溫室氣體自願減排註冊登記和交易機構,建成並穩定運行註冊登記、交易結算和管理平台等基礎設施。
三是碳市場數據質量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建立碳排放數據質量常態化監管機制。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數據質量監管體系,大幅提升監管效能,碳排放數據質量顯著改善。另外,全國碳市場科學規範的數據核算標準和方法,也為碳足跡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全國碳市場實現了穩起步、穩運行,市場活力穩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4.76億噸、成交額達279億元,碳價在每噸90元左右波動,總體處於合理水平。今年年初,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引起了國內外各方的關注,充分顯示了通過市場手段調動全社會積极參与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趙英民表示,碳排放統計核算是管理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近年來,生態環境部持續組織開展國家和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製,定期發布統一權威的各級各類排放因子,持續完善能源活動和工業過程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為滿足社會各界多用途碳排放核算需求提供了基礎支撐服務。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聯合14個部委印發了《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了4個方面22項重點工作任務,目前已經發布了我國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國家標準,為具體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制定創造了條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