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警告歐盟:搞出口管制、投資限制,要三思

(觀察者網訊)在主席馮德萊恩的親自推動下,今年1月底,歐盟委員會發布了醞釀半年有餘的「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囊括對外投資審查、出口管制等五大類加強歐盟貿易工具箱的方法,外媒普遍報道稱歐盟這一新動作是「緊盯中國」。

據路透社當地時間5日報道,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近日對此發表了一份立場文件,敦促歐盟在實施更多出口管制或外國投資規則之前應「三思而後行」。

文件稱,雖然歐盟權衡其競爭對手可能獲得歐洲技術的風險是正確的,但SEMI認為,保持自由貿易夥伴關係才是「在地緣政治危機情況下」確保安全的最佳途徑,出口管制應是最後手段,歐盟應繼續倡導多邊和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

當地時間1月24日,歐委會執行副主席兼競爭事務專員韋斯塔格發布「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

據SEMI官網當地時間4日發布的聲明,作為半導體產業代表,SEMI受邀為歐盟在制定歐洲經濟安全戰略上提供業界意見。該協會就此公開發布了題為《歐洲經濟安全戰略的優先事項》的立場文件作為反饋。

「我們認為,現在是做出回應的恰當時機。」SEMI歐洲分部(SEMI Europe)發言人斯特凡諾·奧蘭多(Stefano Orlando)周二向路透社表示。

據介紹,SEMI擁有著全球微電子製造和設計供應鏈領域的3000多家會員單位,SEMI Europe則代表了整個歐洲晶元行業的聲音,其中包括業內巨頭阿斯麥(ASML)、恩智浦(NXPI)、英飛凌(Infineon)、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等,以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和法國原子能信息實驗室(CEA-Leti)等世界先進研究機構。

SEMI Europe代表企業和機構 截圖自SEMI立場文件

在這份立場文件中,SEMI Europe表示,尤其是考慮到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可能會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和其他關鍵產業產生深遠影響,一個全面的經濟安全方法不可避免地需要基於歐洲層面的支持、激勵以及全球範圍內的國際合作,因此歐洲經濟安全戰略不應僅僅關注限制性和保護性措施,應對經濟安全的保護、促進和合作方面給予同等重視。

「為了保證歐洲半導體產業的長期成功和繁榮,我們的公司在投資決策上必須儘可能的自由,否則將面臨失去靈活性和相關性的風險」,文件中寫道。

SEMI Europe警告道,半導體行業是高度資本密集型行業,過去幾十年來,歐洲半導體公司從歐盟以外的大量投資中獲益匪淺,對入境投資的苛刻審查可能會挫傷非歐盟企業的積極性,並破壞《歐盟晶元法案》的潛在成功。

而在出口管制問題上,SEMI Europe雖然贊同歐盟有必要在歐洲層面採取更加協調的行動的態度,但該協會強調,建立新的出口管制應該是在真正涉及國家安全情況時使用的「最後手段」。

「鑒於近期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出口管制在半導體行業起到的作用,歐盟越來越有必要發出共同聲音。對於真正涉及國家安全的情況,出口管制確實應該是最後手段。」SEMI Europe在文件中重申:「歐洲和全球半導體工業的成功建立在複雜的供應鏈之上,歐盟應努力維持其對多邊主義和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的承諾。」

當地時間1月24日,歐盟委員會在總部布魯塞爾發布「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這項重磅政策以所謂「去風險」、強化供應鏈韌性以及維護經濟安全為由,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法新社在報道中將歐盟新發布的「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概括為5項舉措,包括加強對外國直接投資監管,協調出口管制,加強軍民兩用物項出口監管,提高研究安全性,出台新措施控制敏感技術通過對外投資泄露給對手等。

儘管這次公布的「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中沒有提及中國,但不少外媒在報道中都表示,這套新工具應該放在中歐關係的背景下看待。「歐盟觀察」網站就指出,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和研究外國投資者之一,但人們越來越擔心其中一些投資可能會增強其「經濟競爭對手」國家的實力,「尤其是中國」。

《金融時報》還報道稱,歐盟成員國在如何採取行動上存在分歧,一些國家不願與中國展開貿易戰。為避免與成員國的摩擦,「一攬子計劃」較外界預期有所「縮水」。報道提到,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長西雅爾多將這份計劃稱為「缺乏競爭力的歐盟國家的政治企圖」,目的是阻止中國在電動汽車和其他領域的投資。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直言,歐盟這些措施「主要針對中國」。他表示,中國完全理解歐洲國家想要加強經濟安全的願望,但歐盟最近的舉措有些過頭了。

他說,「一切似乎都在損害歐盟的安全,但問題是界限劃在哪裡,邊界在哪裡,如何在經濟和安全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1月2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對相關提問回應表示,希望歐盟遵守自由貿易、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等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遵守世貿組織規則,避免出台逆全球化、泛安全化的政策舉措,這事關歐盟在國際經貿領域的形象,更事關中國等各國企業對歐洲營商環境的信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