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禕 每經編輯:陳星
12月6日,在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金融發展論壇分論壇上,光大理財副總經理李永鋒指出,順應居民投資風險偏好最新的變化,與分子端的收益率相比,投資者對於分母端的凈值波動率和凈值最大回撤愈發關注。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將「絕對收益策略」作為理財產品主體定位成為最優解。
同時,他還提到,為滿足客戶日益多元化的金融產品配置需求,各家商業銀行持續搭建開放型財富管理平台,引入外部資管機構產品入駐,布局全譜系產品貨架,「雙向開放」獲益的不僅僅是老百姓,也有利於商業銀行未來的可持續增長,同時還有利於銀行理財公司的能力提升和業務發展,產生「越開放、越強大」的多贏效果。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絕對收益策略」為主的理財產品定位成為當前最優解
「銀行理財產品當前總體上處於『低波化』。」李永鋒指出,今年以來,銀行理財行業處於平穩轉型「消化期」,理財產品市場需求進一步向低波動產品傾斜,低波動性資產佔比持續提升。
從市場數據看,截至2023年年中,固收類、現金管理類、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規模分別約為16.9萬億元、7.2萬億元、1.1萬億元、0.1萬億元,分別佔比約66.7%、28.5%、4.4%、0.3%。
「順應居民當前投資風險偏好,以絕對收益策略為主的理財產品定位成為當前最優解。」李永鋒認為,與其他資管機構和資管產品相比,要發揮出銀行理財最大的競爭優勢,將「絕對收益目標」作為主體定位。
簡而言之,主流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不會像一些高風險產品那麼高,但應該給老百姓提供「穩穩的幸福」:不過分追求「賠率」,更追求努力達到業績比較基準的高概率即「高勝率」。
「表面看,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似乎可能沒有太多『驚喜』,但行業迅速吸取了2022年的市場教訓,加快產品轉型,最大程度上不給客戶製造『驚嚇』。」李永鋒表示,從許多客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訴求看,收益率只需要比存款利率稍微有點競爭力,老百姓就滿意了,但波動率不能太大,否則老百姓就會「用腳投票」。
李永鋒表示,立足於行業未來的高質量發展,面對部分理財投資者期望「既要低波動、低回撤帶來的安全感,又要市場走牛時帶來的賺錢效應」,構建附帶「下跌保護」的含權組合策略,比如優先股策略、基於期權的組合保險策略、固收+可轉債策略等,顯得十分重要。結合當下與長遠,理財行業要努力構建「下有保底、上有彈性」的反脆弱組合。
「雙向開放」有助於促進財富管理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據李永鋒觀察,在「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下,商業銀行大財富生態搭建正在提速。
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客戶資產配置需求,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金融產品配置需求,各家商業銀行持續搭建開放財富管理平台,引入外部資管產品入駐、布局全譜系產品貨架,這為頭部優秀理財公司帶來業務空間。
作為首家成立的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公司成立四年多來,行外代銷規模逐年提升。截至目前,光大理財的行外代銷規模已經突破5000億元。光大理財也在行外代銷拓展中形成了「專業化、標準化、高效化」的實踐經驗,有機會為更多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商業銀行面向本系統之外的其他理財子公司開放,銀行理財子公司同時也面向母行之外的其他銀行開放,這種「雙向開放」獲益的不僅僅是老百姓,也有利於商業銀行未來的可持續增長,同時還有利於銀行理財公司的能力提升和業務發展,產生「越開放、越強大」的多贏效果。
「多資產、多策略」是銀行理財最大的優勢
「理財是我們走中國特色財富管理髮展之路的積極探索。」李永鋒表示,銀行理財非常具有中國特色,也非常具有優勢。美國的混合型基金髮展較為一般,需要通過FOF(基金中的基金)或者投資顧問解決多資產、多策略的問題。我國的理財行業可直接在理財產品層面實現多資產、多策略配置,能夠為居民的財富管理提供直接、現成的解決方案。
他指出,「多資產、多策略」是銀行理財最大的優勢,發展潛力非常大。銀行理財可以投資的資產類別幾乎是最廣泛的,可以通過多種策略幫助投資者有效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波動。
「與工具類產品有所差別,銀行理財子公司能夠為廣大理財投資人提供完整的、現成的解決方案,理財產品是能夠直接『上桌』的『現成大餐』。」李永鋒形象地比喻。
他認為,未來,國內優秀銀行理財子公司具備培育成為「一流投資機構」的「基因」,只要銀行理財行業始終堅持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理念,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從客戶需求出發做好每個產品和每項服務,以長期主義的視角開展業務,就一定能夠行穩致遠,爭創一流。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所任職單位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