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得文:儲氣庫調峰供氣有「餘糧」更從容

儲氣庫具備季節調峰、事故應急以及國家能源戰略儲備三大功能,是保障天然氣安全平穩供給的「地下糧倉」和「地下銀行」。

儲氣庫具備季節調峰、事故應急以及國家能源戰略儲備三大功能,是保障天然氣安全平穩供給的「地下糧倉」和「地下銀行」。截至11月23日,我國最大天然氣儲氣庫——新疆油田呼圖壁儲氣庫已連續兩周向西氣東輸幹線以及北疆沿線城市平穩供應天然氣。

據了解,因地質條件複雜且起步晚,我國儲氣庫建設曾面臨資源地域分配不均衡、標準規範不健全、盈利水平偏低和市場化程度不高等瓶頸,但隨著儲氣庫建設持續提速,庫容量越來越大,調峰能力不斷增強。立足2035年「地下儲氣庫建庫技術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標,我國如何建好並管好、用好儲氣庫?儲氣庫如何從天然氣「銀行」「糧倉」轉變為「氣、油、氫、能、碳」等地下寶庫?《中國能源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鄭得文。

成為建設儲氣庫調峰能力增長最快國家

中國能源報:從調峰能力看,目前我國儲氣庫建設達到什麼水平?

鄭得文:世界天然氣聯盟儲氣庫委員會專家曾指出,中國建庫地質條件複雜,儲層埋藏深至5000米且低滲透率、低孔隙度,儲氣庫大規模建設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最大挑戰。但我們迎難而上,目前已成為全球建設儲氣庫調峰能力增長最快的國家,已形成複雜地質條件建設儲氣庫技術系列,總體上在該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截至今年底,全國在役儲氣庫(群)預計將達29座,氣藏儲氣庫佔大多數,設計總工作氣量328億方,形成調峰能力230億立方米,最大日調峰量超2.6億立方米。中國石油今年重點保供儲氣庫工程總體進展順利,預計形成工作氣量近200億立方米,同比增加37億立方米,這也是我國建設儲氣庫以來年增量首次突破30億立方米;今年高月(12月)沖峰能力預計達到每日2.15億立方米,每日同比凈增3000萬立方米。

中國能源報:近年來,冬季天然氣供應持續穩定,其中儲氣庫發揮了什麼作用?

鄭得文:儲氣庫在關鍵時刻的削峰填谷作用十分顯著,比如,中亞進口管道氣冬季日減供達5000萬立方米以上已成為常態,此時只有啟動儲氣庫快速「放糧增供」,才能保障天然氣供應系統穩定運行。

近年來,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增加和儲氣庫規模擴大,儲氣庫作用也逐漸發生變化。以前,我們將儲氣庫作為尖峰保供的一個主要手段,捨不得多用,主要的氣都留在尖峰時段用,有時會造成少採情況。但現在,儲氣庫工作氣量多了,調峰能力強了,就能將一部分量作為保供季資源量進行安排,同時預留7-10天的應急能力,保障短期的高峰需求。這樣既能保障冬季高峰的採氣需求,又能保障儲氣庫的利用效率。

中國能源報:目前我國在儲氣庫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將如何解決?

鄭得文:我國儲氣庫建設還面臨不少問題。比如,我國天然氣消費市場與資源稟賦先天錯位,長距離管道將國內外天然氣資源輸送到消費市場已成為資源流的主體;地質條件複雜,天然氣主要消費市場地區適合建庫的目標更加缺乏;天然氣大規模開發利用時間較晚,天然氣管網與市場配套儲氣庫建設滯後,早期調峰保供能力較脆弱。另外,我國儲氣庫類型相對單一,除氣藏型儲氣庫建設目標比較成熟外,油藏型、鹽穴型還處於小規模開創性建設階段,水層型、礦坑型還處於探索階段,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儲氣庫規模化快速發展。近年來,隨著新類型氣藏庫址目標出現,新的建庫目標向低滲、火山岩、含硫碳酸鹽岩等複雜氣藏轉變,建庫難度成倍增加。

在「雙碳」目標和油氣企業轉型背景下,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為儲氣庫快速轉型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建好、管好、用好儲氣庫是關鍵

中國能源報:儲氣庫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是有哪些?

鄭得文:建好、管好、用好儲氣庫是關鍵。儲氣庫建設涉及油氣上中下游多項主體技術,組織強有力的專業化技術團隊是建好儲氣庫的前提;管理好儲氣庫需要統一認識,國企要成為天然氣保供的頂樑柱,承擔主要責任,還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管理規則約束、考核檢查制度,給儲氣庫多元化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另外,利用好儲氣庫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

儲氣庫行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攻關,要通過技術創新促進儲氣庫業務轉型升級。地下儲氣庫建設任務艱巨,而且未來建庫條件更加複雜多樣,「雙高」油藏、連通老腔、水層礦坑等領域建庫技術處於空白,複雜氣藏建庫、數字化儲氣庫建設仍有諸多基礎性、前瞻性理論技術問題尚待解決,都給工程建設帶來極大挑戰。

未來,要系統分析儲氣庫建設面臨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針對性地開展儲氣庫建庫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攻關,引領建庫技術發展,為儲氣庫高效建設與安全運行提供支持。

中國能源報:我國儲氣庫近期和中遠期的發展目標是什麼?

鄭得文:目標是「三步走」。預計到「十四五」末,地下儲氣建庫技術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氣藏、鹽穴建庫技術基本成熟,重點發展油藏建庫技術,地下儲氣庫調峰能力達到300億立方米以上;預計到2030年底,地下儲氣庫建庫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含水層、油藏建庫技術基本成熟,地下儲氫、儲能業務有所發展,地下儲氣庫調峰能力達到500億立方米以上;預計到2035年底,地下儲氣庫建庫技術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地下儲氣、儲能、儲氫技術全面突破,實現地下儲庫與新能源業務融合發展,儲氣庫調峰能力突破800億立方米。

轉型中解決好矛盾和挑戰

中國能源報:實現儲氣庫庫存周轉的高效化和效益最大化,應從哪些方面發力?

鄭得文:儲氣庫削峰填谷是第一要務,一般來說夏季用氣低谷時儲存、冬季用氣高峰期采出是基本規律,但遇到特殊情況也可以靈活調配,經過氣藏動態分析評價技術評估後,短期平衡狀態下調整注採氣方向及時轉注或采出,完成應急供氣任務。尤其是鹽穴型儲氣庫靈活性更高,一個注采周期內可實現多次注采轉換,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我國氣藏型儲氣庫實行每年一注一采,如果可以仿效鹽穴型儲氣庫,根據市場變化優選適合的氣藏型儲氣庫實現多輪次注采,可大幅提高儲氣庫的庫容周轉效率,實現效益最大化。

目前,國家執行新建庫墊底氣補貼制度,給建庫企業帶來實惠。儲氣庫經營企業利用兩部制機制獲得經濟效益,有的企業可利用冬夏氣價差異實現經營效益,這些都促進了儲氣庫高效建設。如果國家能推行儲氣庫單獨定價機制,保障儲氣庫建設者合理收益,同時仿效歐美國家實施不同時間和氣量的調峰氣價,在我國冬季應急調峰時給予0.1元/方的額外採氣費用,有望掀起新一輪儲氣庫多元化市場化建設熱潮。

中國能源報:儲氣庫未來的功能會不會更多?前景如何?還會面臨哪些挑戰?

鄭得文:能源行業利用地下空間重點開展「氣、油、氫、能、碳」安全高效存儲,是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和「雙碳」目標的具體舉措,將增強油氣保供能力,實現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儲氣庫將與地下空間統一規劃發展,從天然氣「銀行」「糧倉」變為 「氣、油、氫、能、碳」地下綜合能源。

儲氣庫與能源安全、低碳綠色發展等戰略息息相關,關乎國計民生,前景廣闊。未來,其與國產氣、進口管道氣、進口LNG、新能源、消費市場等因素有機融合,建成東北、中東部、西北、西南、中西部及環渤海等六大儲氣中心,總體規模達到800億——1000億立方米的調峰保供能力。

儘管我國在氣藏型儲氣庫建設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今後儲氣庫建設仍面臨優質庫址資源不足與儲氣庫快速高效建設之間的矛盾,庫址資源分布與天然氣市場、管道建設布局之間的矛盾,調峰需求大與市場機制欠缺、建庫動力不足的矛盾,冬季保供壓力大與頂峰調節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時,也面臨新類型儲氣庫建設技術缺乏、儲氣庫庫容利用率低、儲氣庫安全管控難度大以及儲氣庫群一體化智能化調峰保供效率不高的挑戰。

原標題:儲氣庫調峰供氣有「餘糧」更從容——訪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鄭得文

文 | 本報記者 渠沛然

End

編輯 | 李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