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形成更大合力,「大招」將相繼出台

10月11日下午,由南方都市報社、南都灣財社主辦的「世界的灣區 全球化企業」南都灣財社一周年經濟論壇暨2023美好灣區之夜在廣州舉行。

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邵宇發表主題演講。邵宇表示,從中期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人口和綠色轉型兩個關鍵約束。其中,綠色轉型不僅意味著要選擇一條合適的技術路徑,同時轉型窗口非常急迫、方向非常明確,這是企業家們出海要考慮的一個核心邏輯。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形成更大合力

邵宇在主題演講中表示,「7·24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已經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涉及到方方面面。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兩個大型政策:一是財政政策,二是貨幣政策,這兩個政策將起到托底的作用。

「目前財政政策正在醞釀的過程中。」邵宇說,當前國家再次考慮發行特別國債用於置換地方政府債務,這個非常重要。有了化債方案,地方債務能夠通過一攬子的方式,通過中央承擔或者是分散、降低成本,使得其更加可持續,這也意味著重要風險點可以慢慢降低。

邵宇認為,貨幣政策則要做出相應的配合。近期,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息等貨幣政策都在接連出台,未來也還有空間。但當前的問題在於,消費者以及企業總體的心態較為謹慎,意味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形成更大的合力,預計這些「大招」會在這個季度以及明年相繼出台。

「經濟有它的規律,能上、能下,這很正常。目標應該是怎麼讓這個過程相對平緩,要有政策刺激,也要能夠不留太多後遺症。」邵宇表示,過去的以城市化、房地產、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先行的發展模式肯定要轉型,要轉型至科技、產業、金融以及全球化的新領域裡,才能有更大發展空間。短期而言,政策在邊際上不斷優化會提供一定的增長空間,但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陣痛難以避免,要求大家以更清晰的眼光去看待未來的發展。

與此同時,邵宇還提醒,在增加財政赤字、同時釋放貨幣稀釋赤字的情況下,會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匯率壓力會變大。因此企業在經營和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要認真考慮,特別是在有美元債務的情況下,更要認真考慮。

「出口增長有賴於企業家在全球化做得出色」

談及企業出海,邵宇認為,在經濟形勢的壓力下,出口方面很值得探討。過去三年,中國出口每年盈利大概在6000億美元。具體來看,企業出海非常重要,例如日本在1990年之後,在東南亞及周邊國家的投資之下,在海外再造了一個日本,創造的GDP相當於日本本土的兩倍。出口增長有賴於企業家在全球化方面做得出色。

邵宇在演講時提到,從中期來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兩個關鍵約束。一是人口約束,人口是經濟運行的最底部變數,「人達峰」以後,只能轉向人才紅利。二是綠色轉型的約束。

「綠色轉型意味著不僅要選擇一條合適的技術路徑,也意味著將在2030-2035年完成城市化接近80%的目標,以及製造業佔比接近30%的目標,轉型窗口非常急迫,方向也非常明確。這是企業家們出海要考慮的一個核心邏輯。」

邵宇認為,要喚起科技、創新、人才、企業、金融的一次巨變,做到這一點才能勇立潮頭。其中會有非常多的關鍵節點,有四類企業值得關註:一是原創動力,二是應用場景和先行者,三是新一代的基礎設施,四是對整個產業進行系統化賦能和改造,這四個類別都會有萬億的優質企業。

他表示,如何幫助這些企業發揮更大的能量並且支持他們走向全球,正是新一代全球化提出的命題,也是對當下複雜局面的正面回應。「我們應該不遺餘力地投入這個過程,政府做政府的事情,媒體做媒體的事情,投資機構做投資機構的事情。」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王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