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慧小石頭
居民企業政府均債台高築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止2021年底中國負債總額高達208.7萬億元,其中政府負債46.2萬億、企業負債102.7萬億、個人負債59.8萬億。有7.8億個人負債,人均負債7.6萬元。
負債的大頭是房產,截止2022年底,中國有房貸的人多達4億人,房貸總額超過50萬億,占居民個人負債總額的近83.6%;還有90後的年輕人,90%的人憑負債消費,信用卡逾期就達2000億。
各省情況也不樂觀,廣東、山東、江蘇、浙江負債均超過2萬億,其中廣東高達2.51萬億,負債額居全國第一;青海負債率高達85%,負債率全國第一,接近破產率底線。
高額負債會帶來一系列的風險和挑戰,首先,債務負擔過重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壓力;其次,債務違約風險也會增加,對金融穩定造成影響;最後也可能導致外部債務危機風險。
金融領域推行極端市場化,是債台高築的重要推手
多年以來,在有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所謂經濟學家和所謂的金融專家,大力鼓吹在中國全面實行市場化,這股風潮也殃及金融領域,最典型的就是放開了地方商業銀行和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審批。
到2020年底,中國城市商業銀行達到161家,遍布城鄉的商業銀行支行已經達到220680家;城商行的總資產為41萬億,總負債高達38萬億,負債率高達92.7%。
放開了地方商業銀行的管制,地方商業銀行的主要問題是,首先,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的小金庫,推波助瀾了地方政府負債;其次,大部分地方商業銀行因政府財力所限,成立後都把股權變賣給了私人。
再次,地方商業銀行大股東都成了個體戶,投資銀行做股權的資本金反手又以較低的利率貸款回來,使地方商業銀行成為了空殼,如果不憑高息攬存就會倒閉;
再有,地方商業銀行的員工大多數沒有金融資質,業務素質低下,難以適應金融工作的專業技能要求。比如恆大集團在資金鏈要斷裂時,就採取收購了瀋陽市的盛京銀行,把盛京銀行錢全部砸在房地產上。
金融市場化與房地產業,互相推波助瀾,是債台高築的最大禍根
中國房地產業走到今天這種情況,金融市場化絕對「功不可沒」!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金融市場化的重要接手,如果沒有房地產金融市場化就沒有載體。
因此,當年從一開始的當時,那些鼓吹極端市場化的比較出名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一方面鼓吹金融市場化,另一方面鼓吹房地產是中國的經濟支柱產業。
因此,房地產業就成為金融市場化的最大市場化投資對象,千方百計地拉攏居民買房子,所有地方商業銀行都很寬鬆的條件承擔工農中建大國有銀行不願意承擔的房地產資金貸款。
目前的房地產高價位,都是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商業銀行推波助瀾造成的;而現在的房地產有行無市也不降價,也是金融機構資金在死活抵抗著,因為房地產一降價首先破產的是金融機構資產縮水。
如果房地產還在那裡保持價位,銀行的資產理論上賬面上資產還沒有損失,一降價許多商業銀行就會出大的資產窟窿而被追責,有些人就會坐牢,因此房地產降價目前看真是天方夜譚。
金融市場化,還是當年國有企業被轉制,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推手
當年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小國有企業在市場化的第一波浪潮放開物價管控,按照市場化自由確定價格後,幾乎全部中小國有企業馬上面臨虧損狀態,不得不「改轉租破賣」。
那時,中國人除了有外資背景的外,沒有人能拿出錢來買或租原來的國有企業,在這個時空節點上,金融機構銀行發揮了其執行市場化歪理邪說的「急先鋒」。
首先,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的金融機構,與購買國有企業者以及評估機構聯手,先低評估原國有企業價值,讓購買者能夠接受的價格評出。
當購買者法律上拿到原國有企業所有權後,金融機構又幾家和購買者聯手,將原國有企業資產紋絲未動的情況下,再高評估原有國有企業資產,抵押金銀行,幫助私有化的人實現了向資本化的華麗轉身。
因此,金融市場化的改革,是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推手,這也使我們反思,為什麼那些有著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專家」這樣不遺餘力地鼓吹金融市場化,狼子野心不是詔然若揭了嗎?
結論
金融是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是經濟得以順利發展的大動脈,金融的穩定是經濟和社會生活穩定的重要基礎條件,任何在金融領域鼓吹極端市場化的人,都是別有用心,無論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
解開居民、企業、政府的高額負債,解鈴還須繫鈴人,包括房地產的價格居高不下,其根源是在金融領域,是在各類商業銀行,因此在金融領域著手是化解高負債的最根本途徑,而且時不我待。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智慧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