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通9月23日消息(見習記者顧煬威)9月21日下午,「解碼『小巨人』——專精特新看中國(江蘇站)」網路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南通,實地探究「小巨人」如何練就「獨門絕技」。
這家企業自主研發產品90%出口國外
在江蘇創斯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斯達」)生產車間內,智慧化流水線運轉不息,從原材料進料區開始,一直到最後的成品打包區,廠房裡的分區、陳設等格外有序。「從我們這裡銷售出去的產品,不僅是代表創斯達,更是代表中國!為此我們一定要精益求精。」江蘇創斯達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經理趙愛民表示。
從生產一個普通的變速器開始,創斯達用短短十多年時間,發展為集研發、生產、銷售零間隙低碳無級變速系統、高精尖檢測儀器及微型鋰電池車輛的高科技企業。探究其快速成長的秘密,答案就隱藏在趙愛民所說的「精益求精」四個字里。
創斯達車間內(央廣網見習記者 顧煬威 攝)
在趙愛民的介紹中,記者反覆聽到一個關鍵詞——百分百。所有進場的零配件需要進行百分百的檢驗,確保沒有質量問題;所有產品要經過壽命測試,在連續一個多月、24小時高速運轉測試中,確保百分百不出現質量問題;原材料準備就緒進入裝配流程後,所有完成裝配的子件還要經過百分百裝配測試、真空測試等,才能進入包裝出廠環節。「每一個零部件都有自己的『身份證』,隨時隨地可追溯,我們向用戶承諾三年百分百質保,這就需要我們在全流程進行把關。」趙愛民告訴記者。
「十幾年前每年產量只有幾千台,去年我們做到了30萬台,我們從關鍵零部件起家,到現在的整車銷售、有自己的品牌。今年我們在做產業升級,收購了一家的擁有百年歷史的德國集團,讓自己的產品走出國門。」創斯達總裁孫睿潔說,創斯達要用強大的原創力整合產業鏈,打造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做變速子件中的「愛馬仕」。
從一間鈑金作坊到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走進南通國盛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盛智科」)第三生產基地,一台八九十噸重的機床正在拆分、裝車,不久以後它將在客戶指定的生產區域進行組裝後投入使用。在這個生產基地,類似這樣的「大傢伙」有許多。隨著它們被交付於客戶、投入生產,將大大提升我國機床裝備領域的國產設備使用率。
國盛智科生產車間(央廣網見習記者 顧煬威 攝)
「國內機床裝備最高端市場被國外企業佔據,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將這塊市場搶回來!」國盛智科副總經理劉傳進告訴記者,國盛智科的目標客戶主要是國內客戶,目標是替代進口設備。「我們圍繞客戶的需求做研發,一切從客戶的需求出發、從市場的需求出發。」劉傳進告訴記者,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出現了一個新情況——以往組裝一輛汽車大約需要20000多個零件,現在只需要大約3000個,整車生產企業要適應這個變化,「我們的裝備就要跟得上」。因此,國盛智科會根據客戶需求,靈活、快速地提供合適產品。
從最初的精密鈑焊件業務,到現在的數控機床產業鏈,國盛智科在創業、守業、強業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如今,國盛智科的產品基本覆蓋各品類金屬切削機床,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成套解決方案,是中國機床行業為數不多的能夠批量生產五軸五聯動加工中心的製造商之一。在鞏固精密模具行業應用的同時,公司還聚集了新能源汽車、風電、民用航空等行業和應用領域的需求進行產品開發和優化。
近年來,南通依託牢固的產業基礎、活躍的創新因子,聚焦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未來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對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發展,加大培育力度,積極走好「專精特新」之路。目前,全市累計獲評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2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61家。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