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項目是賣產品、賣服務,還是賣平台?」在9月12日舉行的2023年徐匯區「匯聚未來」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35組圍繞人工智慧、生命健康、綠色低碳、智能終端等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亮相漕河涇會議中心,全球高端人才、科創前沿項目集中亮相。
本屆大賽聚焦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文化創意、現代金融等徐匯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同時搶先布局元宇宙、智能終端、綠色低碳等新賽道產業,特別設立了「創新」和「創業」兩大賽道。當下,海內外創新創業人才在研究什麼?代表學界和業界專業眼光的專家評審們又關注什麼?答案就在兩大賽道的賽場上。
直面創新創業各類考驗
原創化葯I類腸道準備新葯、貓頭鷹喜劇、混合現實輔助下肺定位微創手術、高效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及產業化、「BrainTouch」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這些最終入圍總決賽的項目來自參賽的全球740個人才項目,經初賽、複賽、訓練營、研修班等多維度評估後脫穎而出。其中,不少科創項目圍繞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人才們除了聚焦科研攻關,通過大賽展示研發成果外,也希望通過大賽獲得資本和市場的關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產業鏈條。
創業賽道1號位出場的潘磊是上海東漸光儲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在完成主題為「鈉電在儲能場景中的應用」的創業展示後,他收到了來自評審們連珠炮式的提問。「你的先進性對標哪方面?」「鈉電價格相較鋰電價格有哪些優勢,提純成本會高於鋰電嗎?」「什麼時候可以從實驗室走入量產階段?」問題涵蓋技術研發、產業前景、市場落地、開發成本等創業者可能面臨的各方面考驗。
創業賽道現場
上海近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方小雷帶來的「AIGC招聘和求職服務平台」,已經為世界500強企業、互聯網大廠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提供了在華招聘環節中AI面試的決策參考。面對這一圍繞當下最火爆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領域展開的創業項目,評審們更關注平台的基座模型以及平台問世前後市場格局的變化。可靠性和獨特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中可見一斑。
徐匯區委組織部部長劉琪介紹,目前徐匯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已達141件,連續6年居全市第一。今年前7個月,徐匯引進青年人才數量超過2.5萬人,同樣位居中心城區第一。在此契機下,徐匯將持續強化創新創業高地建設,尤其瞄準高成長性細分賽道,重點引進和培育行業發展急需、關鍵崗位緊缺的人才,同步形成「創業-孵化-產業-生活」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和國際人才港服務體系,讓人才願意來、留得住。
創新賽道現場
寫好大賽「後半篇」文章
鄧曉光所在的國廣順能(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經獲得融資,此次他帶來角逐創業賽道的「G60小黑移動充電機器人項目」,投入使用後可幫助徐匯濱江西岸傳媒港地下的5400個停車位實現智能充電,幫助補足新能源車充電樁數量的缺口。
既然已經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為何還來參加創業大賽?在鄧曉光看來,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大賽平台,不僅能為仍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團隊加油鼓勁,同時也能多渠道驗證企業的市場價值,進一步實現業務拓展,與投資方展開深度的產業協同。
西岸國際傳媒港效果圖
在即將舉行的杭州亞運會上,國際傳媒港(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將展現最新的媒體服務技術。而在此次「匯聚未來」創新創業大賽上,國際傳媒港公司提前帶來了「全息媒體服務計算技術平台與應用」這一項目參與創新賽道的角逐。
亞運會服務商也要參加創新大賽?在企業代表林育權看來,廣播電視行業是相對細分和專業的領域,參與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大賽,能夠將廣電領域的最新技術與其他行業有機結合,尤其在當下火熱的元宇宙領域,數字人等相關技術的研發已經能夠在行業和生活場景實現一定程度的虛實融合。「這次大賽的創新賽道有不少來自醫學領域的專家團隊,我們的技術在醫學影像、全息重建等方面可實現廣泛應用,希望接下來能用我們的技術幫助更多學科和產業領域。」
據悉,今年「匯聚未來」創新創業大賽將共有15人分獲一、二、三等獎,其中一、二等獎符合相應條件的獲獎者還有望直接入選徐匯區光啟人才,獲得最高20萬元的人才獎勵。其他獲獎選手則有機會申請最高20萬元的光啟創客項目經費支持,獲獎項目還可優先推薦最高額度300萬元的創業貸款擔保,落地徐匯的企業項目則將在工商註冊、園區服務、上市輔導、人才安居等方面獲得一系列的便利服務與政策支持。
記者了解到,「匯聚未來」創新創業大賽舉辦以來,已經有不少參賽選手和團隊看重徐匯高品質的科研空間和高效能的學科融合機制,期待藉助大賽平台加快落戶徐匯,成為徐匯「科創綉帶」建設的強大動力。以賽引才、以會聚才,以賽選才、以會引資,大賽的「後半篇」文章正在加速書寫。
欄目主編:唐燁 題圖來源:徐匯濱江西岸國際傳媒港
來源:作者: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