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馬雲的原話是:「天下沒有人靠炒股發財,沒有。要靠投資,投資和炒股有巨大差異。投資是要對資金負責,但現在很多人買股票連公司做什麼生意都不知道,那是肯定要死的。」
董明珠說,在股市裡92%的人都是韭菜。
經濟學家管清友說,不建議普通老百姓去炒股,可以買點基金
最牛基金經理王亞偉曾說,任何一隻股票都不適合散戶去買,除非你對這個公司非常了解。
據統計,全中國90%的股民做短線炒股。這印證了股市一賺二平七虧的定律。
從我國的股市可以看出,虧錢的要佔絕大多數,真正能賺錢的人10%都不到,你還能去炒股嗎?
只有10%賺錢概率的事情,你會去做嗎?舉個栗子,假如每月的工資只有10%的可能拿到手,換句話說,上十個月的班只拿到一個月的工資,你還會去上班嗎?
10%勝率基本已經堵死了短線投資者,也就是說A股再也不能玩短線了。
短線炒股的本質就是賺市場波動的錢,偶爾也能賺錢,但長期短線投機,跟賭博一樣,一定會虧損。因為影響市場波動的因素非常多,沒有人能把每一次波動都做對,尤其是散戶,長期看成功率幾乎為零,賺市場波動的錢看似很美好,卻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對於股票深套其中的股民朋友,建議逢高減倉,逢低投資於股神巴菲特推薦的指數基金。
其實美國股市跟中國也盛行投機。股神巴菲特曾表示,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整個資本市場很難捉摸。股市像賭場一樣,大家都在裡面賭博。華爾街賺錢的方式就是投機。
來聽聽股民朋友的高見吧:
「股票就是一個坑,投得越多虧得越多,聽人家說賺錢的,都是假的」
「股票市場不如賭場」
「馬雲聯手趙薇炒股沒有發財嗎?兩個人發了大財,賺上億。馬雲炒以嶺葯業和華誼兄弟也發了財。我就說馬雲是華誼兄弟股票第一大股東才買了華誼兄弟股票,咱錢不多,發個小財。」
「中國的股票不能做,外國都是真的,我的大中國聰明人太多了會做假。」
「一個賭場大家全輸錢,過不了多久就沒人玩了。」
「沒有了散戶,就沒有下刀的獵物。馬雲是在保護散戶。」
「股票的市場肯定要有散戶存在。否則全部都是股東老闆,這個股票市場如何生存?馬雲不是萬能,嘴巴不準,一會兒說東好,又一會兒說西也不錯,誰信他?」
「是想出來早就想出來了,可是出不來呀!出來就要脫層皮,不敢呀!只能裝死在A股,可以說是跟A股拚命了。」
「A股不成熟是投機市場,投資理念需在法律法規成熟下進行!」
「千萬記住中國老百姓不要炒股票!」
「買股票要守的住,才能贏!贏了一筆錢,再沒參入,也算贏!頻繁操作股票買賣,只有虧」
「如果螞蟻金服上市了那就炒股能致富了!」
「馬雲的確高人有高見,天下的確無人靠股發財,(除非極少數),在中國,90%人不適合炒股,90人虧損的。」
「在中國炒股,散戶賺錢是夢想」
「馬雲說的沒錯,靠炒股是發不了財,但是靠股市上市就發財了,把股民的錢都圈走了,就發大財了。」
「馬雲不是靠股市發財了嗎?這傢伙忘恩負義!不知天高地厚。」
「敢來大A,分分鐘變負翁。」
「準備退出A股!!!」
相對短線炒股而言,股神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是一套系統工程,在經濟大周期里尋找產業高速賽道的機會,在產業大趨勢里找到最受益的企業,再根據企業發展的階段去找投資的時機,然後把投資的周期拉長,在一個長周期里影響企業股價的因素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企業是不是在一直變好?用這種方式你會發現賺錢變成一件大概率低風險的事情,低位重倉並長期持有優質股這樣才能獲得驚人的收益。
作為投資企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代表—股神巴菲特,回顧他的戰績,若以1965年作為統計的起點,在過去50多年間,他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獲得了投資上的巨大成功,其實現的年均投資回報率高達近20 %,而期間也僅有2001年以及2008年錄得了投資上的虧損。
不過,對於巴菲特先生的成功案例,還不能忽略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那就是期間美股市場的長牛環境。顯然,在美股市場長期牛市的大環境下,也為巴菲特的成功創造出良好的市場環境。
然而,與美股市場相比,在中國股票市場中,真正能夠賺錢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與此同時,在這裡,因散戶佔據了市場中的大部分比例,而多數投資者卻更熱衷於把投資股票變成是一種賭博的遊戲。至於真正以投資企業的心態去投資股票的人,卻是相當地稀少。
對於極少數人能夠賺錢的市場而言,錢到底進了誰的口袋裡呢?
其中,受到歷史遺留的問題影響,不規範的市場制度卻讓股市成為了他們的牟利工具。
具體表現為,部分擁有特殊關係的利益者,抑或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及高管,他們憑藉極其低廉的成本價格獲得了大量的原始股,而後待企業成功發行上市之後,再經歷一段限售期就開始採取系列的減持動作,以此獲得巨大的利潤。然而,在大量的限售股出逃之際,卻最終還是由中小散戶來買單。
與此同時,對於一些特殊的群體,他們亦可藉助一些特殊的渠道,提前獲知部分上市公司的內部消息,以獲得股價大幅拉升之前的低廉成本。然而,針對這一系列的現象,市場依舊是屢禁不止,而過低的違規成本實則也在縱容著這類群體的違規行為。
當然,在中國股票市場中,也存在著極少數的投資高手。不過,針對這樣的群體,實則佔比確實很低。具體而言,一方面是那些以投資企業的態度去布局投資標的的投資者,且他們更關注於企業的長期資本利得,而並非為了短期盈利而投資。另一方面,則屬於一些嗅覺靈敏,且具備一定投資運氣的投資高手。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前者的存活概率卻明顯高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