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視像入主後現大額虧損 乾照光電業績難題待解

經過多次增持,海信視像(600060)在合計斥資逾16億元後,於今年年初終於拿下乾照光電(300102)控制權。不過,在實現控股後,乾照光電業績仍嚴重承壓。4月20日晚間,乾照光電披露2022年年報及2023年一季報顯示,公司歸屬凈利潤均出現虧損,今年一季度虧損額甚至遠超去年全年。對於旨在通過控股乾照光電來強化產業鏈布局的海信視像來說,如何幫助乾照光電扭虧,或許是目前擺在面前的首要任務。

一季度虧損過億

4月20日晚間,乾照光電披露2022年年報及2023年一季報顯示,公司報告期內均出現凈利虧損,其中今年一季度凈利虧損額過億。

具體來看,乾照光電2023年一季報顯示,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約為4.59億元,同比增長13.8%;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約為-1.02億元,同比下降1317.5%;對應實現的扣非後凈利潤約為-1.21億元,同比下降463.1%。

對於一季度凈利下降的原因,乾照光電錶示,一方面受全球經濟及LED行業環境影響,市場需求放緩,LED晶元售價下降、出貨量同比減少,致使公司晶元收入同比下降;另一方面,部分生產線減產,受固定成本攤薄因素影響,致使部分晶元成本有所上升。公司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金額同比增加,致使凈利潤同比下降。

同日晚間,乾照光電披露2022年年報顯示,2022年,公司歸屬凈利潤出現由盈轉虧。報告期內實現的營業收入約為16.98億元,同比下降9.65%;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約為-5035萬元,同比下降126.95%;對應實現的扣非後凈利潤約為-1.42億元,同比下降254.93%。由此可以看出,乾照光電今年一季度歸屬凈利潤的虧損額超過去年全年。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乾照光電董秘辦公室進行採訪,對方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在出差,且已非上班時間,不方便接受採訪。」

海信視像為新主

業績出現大額虧損的乾照光電,今年剛剛迎來新任控股股東海信視像。

1月31日,乾照光電發布公告稱,截至1月30日,海信視像持有公司股份合計約為2.07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約22.88%。同時,根據海信視像持股情況及其提名及/或施加重大影響的董事對於公司董事會的影響,公司認定海信視像為公司控股股東。在此之前,乾照光電為無控股股東的狀態。

據了解,海信視像是通過不斷增持從而實現對乾照光電的控股。2022年3月,海信視像認購乾照光電定增4.96億元,從而拿下乾照光電6.93%的股份。

在此之後,海信視像又多次在二級市場上對乾照光電進行增持。根據海信視像發布的公告,截至1月31日,海信視像累計已投資乾照光電的金額為16.05億元。

截至目前,乾照光電董事隊伍中,王惠、李敏華、何劍三人均有海信視像任職背景。其中王惠現任海信視像財務負責人,李敏華現任海信視像助理副總裁。

同時,為促進實現海信視像與乾照光電的戰略協同效應,海信視像聘任乾照光電董事長金張育為副總裁。

此外,在海信視像控股乾照光電後,2月13日,乾照光電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同意聘任何劍為公司副總經理。簡歷顯示,何劍歷任海信視像品保部副部長、模組整機部部長、工藝部部長、青島智動精工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海信寬頻多媒體(BVI)公司常務副總裁、副總裁。現任乾照光電董事、副董事長、副總經理。

如何破局

縱觀乾照光電、海信視像雙方的主營業務,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於業績承壓的LED晶元企業來說,中下游廠商的投資或許是重要機會。

資料顯示,乾照光電主要從事半導體光電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主要產品為全色系LED外延片和晶元及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外延片和晶元,為LED產業鏈上游企業。海信視像則主要從事智慧顯示終端業務、新顯示新業務等。

對於海信視像來說,控股乾照光電是為進一步強化海信視像在顯示產業鏈的戰略布局。海信視像表示,控股乾照光電有利於加快Mini LED、Micro LED等新技術的研發和產品推廣,建立未來在市場、供應鏈上的資源優勢,夯實公司在顯示行業的領先地位。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表示,隨著未來蘋果、三星、索尼等大廠發力Micro LED,新一代屏幕面板預期將憑藉領先的顯示技術佔據上風,彩電領域的產業鏈革命將會進一步加速。

投融資專家許小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務方向來看,海信視像入主乾照光電有助於二者優勢互補。從海信視像入主時間來看,目前海信視像對乾照光電的協同效應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未來,通過藉助海信視像及其背後的技術、資金以及平台等優勢,乾照光電業績有望得到提升。比起現在的虧損,後續乾照光電如何發展更值得關注。

海信視像公告顯示,公司對乾照光電的投資額度為不超過23億元,減去已投資的16.05億元,預計還將對乾照光電增資近7億元。

針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乾照光電也表示,公司未來將在堅持LED擴產及提升產品技術能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政策資源、資本市場資源,發揮「產業+資本」的優勢,全面擁抱上下游,通過投資、併購的方式拓展上游供應鏈,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打造全產業鏈一體化競爭優勢。

北京商報記者 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