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順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掛職幹部
張喜順(左二)實地查看油井桿管偏磨情況。
4月10日,張喜順離開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一路風塵返回位於陝西定邊的長慶油田採油五廠。幾天來,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課題《綠電採油協同智能管理及節能技術》開題設計,經過與勘探院專家共同探討,明確了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來到長慶油田採油五廠掛職鍛煉後,張喜順針對油田的生產需求和發展方向,帶領團隊開展了平台井智能間抽直流微網群控技術方案的設計。這個方案發揮平台多井共享資源、集群控制的優勢,結合生產特點和用電需求,通過分散式光伏及網電多能互補綜合利用及生產制度協同優化,最大化地實現綠電高效利用和制度合理的低碳生產。
8個月來,張喜順在生產一線,以油田新能源建設為己任,以破解油田生產難題為目標,殫精竭慮、傾情奉獻,把一篇篇「綠色論文」寫在黃土高原。
01 破解氣竄題 甘做「磨刀石」
2022年8月15日,年近不惑之年的張喜順從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到長慶油田採油五廠掛職鍛煉,任副總工程師,其主要職責是協助廠總工程師進行採油工藝、井下作業、新能源開發技術研究與業務管理。
來到火熱的油田生產一線後,張喜順發現,長慶油田油氣資源稟賦不足、自然環境惡劣、工作條件差,但長慶人早已將愛國、創業、求實、奉獻融入血液里,形成了忠誠擔當、創新奉獻、攻堅啃硬、拼搏進取的「磨刀石」精神。從踏上黃土地那一刻起,張喜順就下定決心,要把新一代石油人的這種精神發揚光大,要做一塊默默奉獻、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磨刀石」。
長慶油田採油五廠依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歷經7年攻克油藏、井筒瓶頸問題,建成了黃3區CCUS國家示範工程。然而,在試驗過程中,氣竄問題一直困擾著一線技術人員。3月5日,試驗區塬27-102井就出現嚴重氣竄問題,從套管噴出的白色二氧化碳氣體給現場安全生產帶來巨大的隱患。
面對注二氧化碳氣竄難題,張喜順立即向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請教,連夜組織地質、工藝兩所技術人員分析試驗區油藏地質、動態監測、生產數據等資料,一口井一口井地驗證、一口井一口井地分析,制定了治理方案,經常工作到凌晨4時多。第二天一早,他又早早來到姬塬前指的生產會現場,詳細安排現場實施步驟。在張喜順的指導下,塬27-102井的氣竄問題得到控制,現場安全環保隱患得到治理,油井恢復了往日的生產。
02 攻堅破瓶頸 爭做「探路人」
2022年11月的一天,雪後的陝北零下20多攝氏度,滴水成冰,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在塬31-101井修井現場,張喜順仔細檢查著每一根起出的管桿,詳細記錄著井筒結垢、偏磨、結蠟等井筒資料。10幾個小時過去了,200多根井筒油管、抽油桿已經全部起完,張喜順的手和臉早已凍得失去知覺,但是他的記錄本上已經滿滿記錄了整個井筒的資料。
夜晚,回到姬塬前指辦公室,張喜順顧不上一天的勞累,急忙打開電腦,利用優化軟體對井筒桿柱受力情況進行模擬,對該井治理方案進行再次優化。第二天,他又早早來到現場,指導抽油桿桿柱組合、扶正器方案優化,並不時檢查下管柱過程的質量。8個小時過去了,油井終於恢復生產,張喜順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塬31-101井通過治理,已經連續正常生產了5個月。
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應用,採油技術也從傳統技術手段向新技術轉變。面對這種變革,需要每個石油科技工作者去追求,去探索。張喜順來到採油五廠掛職後,把如何降低油井作業頻次作為生產現場難題來解決。他深入基層摸情況、搞調研,基本摸清了油田存在的問題。調研中,他了解到,採油五廠是老廠,油井下泵深、礦化度高,井筒結垢、腐蝕、偏磨、斷脫等問題突出,作業頻次居高不下,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高頻作業井治理。
「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針對存在問題,張喜順每天一上班就把全廠在修井情況調查一遍,核實每口油井的故障原因和井史台賬。在查閱大量靜、動態資料後,他以問題為導向,找准工作方向,制定了「井筒治理工作意見和措施」。他定期召開井筒分析會,學會用大數據說話,找准檢泵原因。他還將勘探院自主研發油氣井生產智能優化決策軟體PetroPE引進採油五廠,用於提升油井優化設計水平,並指導相關技術人員進行軟體操作。
同時,張喜順提出井下工具改進方案,優化扶正塊數量與位置,提升防偏磨能力,優化防垢泵柱塞長度提升防垢水平;現場試驗拉杆抽油泵等新工藝新技術,減少桿管偏磨。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共治理高頻作業井279口。其中,作業頻次3次以上的高頻井總數量由47口下降到26口,減少了45%。
03 傾情新能源 勇做「領頭雁」
新能源業務是油田企業的一項全新工作。長慶油田採油五廠承擔著姬塬油田綠色低碳新能源綜合示範基地建設任務。其中,井場分散式光伏項目規模達到37兆瓦,涉及井場430座,佔到油田建設規模的1/3,油田公司要求4月底要實現建成併網發電。曾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擔任採油工藝技術部主任、所長業務助理、採油採氣重點實驗室學術秘書等職務的張喜順,多年來致力於油田新能源建設研究。來到採油五廠後,他自覺地把油田這一任務擔在肩上。
面對時間緊、任務重、業務新、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和模板等難題,張喜順帶領油田技術幹部,開展廣泛調研諮詢,查閱大量資料。通過調研,他了解到,目前長慶油田主要是利用井場空閑用地實施分散式光伏建設,光伏組件發出直流電通過逆變器變為380伏交流電,經併網櫃彙集接入變壓器低壓側,匯入油田電網,然後再供給數字化抽油機等終端負荷使用。這種「綠電併網及利用」模式過程可以簡化為「直流—交流—直流—交流」的複雜過程,整個過程會帶來約30%的電力損耗,同時也為油田電網帶來很大的衝擊。綠電因季節性差異、日照變化等會導致供電不穩定,就地消納率較低。間歇生產特性使間抽井成為光伏綠能最佳應用場景之一。
為此,張喜順與團隊充分結合陝北黃土塬地貌實際,考慮光伏發電、油井生產、修井作業安全等因素,建立了「井場篩選標準」和「一井一方案編製標準」。他白天跑現場,晚上和技術人員討論直流微網群控設計方案,走遍了姬塬油田的梁梁峁峁,用不到7天的時間完成了430餘座井場分散式光伏現場踏勘和方案編製。陝北高原的風沙大、太陽紫外線強,一周下來,他的皮膚晒黑了,臉上蛻了一層皮,但是他沒有在意。
在張喜順的帶領下,採油五廠不到3個月就建成分散式光伏發電井場62座,日發電量達到6萬千瓦時左右,累計發電接近1000萬噸,占長慶油田的1/4。採油五廠的新能源各項工作走在了長慶油田的前列。
張喜順以「領頭雁」的責任擔當意識,推動了油田新能源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他主筆撰寫了決策參考《關於加快推進低產液井綠色智能間抽技術應用的建議》,提交公司總部。他協助油氣和新能源分公司編寫了《低產液井間抽實施指南》,下發到16家油氣田,發揮了積極的指導引帶作用。
張喜順(右四)參觀調研黃3區CCUS示範區情況。
目前,長慶油田採油五廠實施間開油井2700口,平均單井節電33.5千瓦時,累計節電1585萬千瓦時;打造五個清潔電力項目,裝機功率115兆瓦,年發電量2.06億千瓦時,年替代標煤6.3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52萬噸。
這些數字和業績,是張喜順掛職8個月來和同事們共同努力工作的成果,也是技術幹部理論與實踐結合、人才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具體體現。他用油田實踐書寫的「綠色論文」,是對長慶油田姬塬文化和鐵人精神的又一次詮釋。
聯繫方式:010-64523406
投稿郵箱:1029926159@qq.com
編輯:韓璐妤
校對:蔣伊湉
審核:常斐 盧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