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AITO問界品牌累計交付已經達到7.6萬輛。根據華為官方披露的數據,2023年1-2月,問界累計交付7980輛。有消息稱,華為車BU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的目標,得先幫車企賣100萬輛車。華為2022年年報中還首次披露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實現收入21億元。不過華為聲稱堅持不造車,要通過與極狐汽車、阿維塔科技和賽力斯等車企深入合作。今年2月,余承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我們不會造華為品牌的汽車,華為沒有必要下場造車,AITO問界就是華為生態汽車。」
今年3月8日,華為生態汽車品牌正式改為HUAWEI問界,在微博、微信等多個平台首次使用了「HUAWEI問界」的全新標語。華為線下門店的AITO汽車車身都迅速換上了「HUAWEI問界」的logo。華為官方表示,「HUAWEI問界」是華為生態汽車品牌,是華為開創的全新商業模式。余承東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華為對賽力斯的投入一直在增加。
到了3月31日夜風口卻又急轉直下,問界門店將於4月1日開始拆除所有相關華為字樣的宣傳物料。
3月31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發汽車業務決策的公告,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並且對華為標誌提出了更加嚴格要求,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
2022年年度報告會上,徐直軍也表示,華為內部發布了集體決策,重申不造車。有效期為5年,這個5年只是內部文件最長有效期是5年,「5年之後我們會再發個5年,10年後再發個5年文件」。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在汽車方面戰略是不會反覆更改的。
據華為介紹,華為正在大舉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增量部件研發,向車企客戶和行業合作夥伴提供更多服務,助力汽車產業的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升級,使華為成為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的首選部件供應商。
華為目前已發展了超過300家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夥伴,上市30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智能座艙平台已經與150多家軟硬體夥伴建立合作。
在2023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高層論壇上,華為智能汽車余承東聲稱,目前華為與車企合作分三種模式。分別是零部件供應商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華為智選車模式。
目前合作Huawei Inside模式的是長安阿維塔,整車採用的華為自研的智能駕駛系統、座艙系統、域控制器、晶元、電機各類感測器等集成到智能汽車裡。華為智選車模式則是賽力斯,計劃後續還將與奇瑞、北汽以及江淮展開合作。今年廣汽集團公告,廣汽埃安AH8項目由與華為聯合開發變更為自主開發。變更後,華為將繼續以重要供應商身份參與公司自主品牌車型的開發及合作。從之前華為策略和行為來看,華為肯定還是想造車的,只是現在內部分化的「造車派」和「零件派」產生了分歧。目前以零部件供應商角度來看,華為穩賺不賠,但板塊發展和收益效率對於華為來說又不太滿意。華為親自造車的話成本又太高,且收益時間線很長。根據華為2022年財報顯示去年華為凈利潤是356億元,同比大跌68.7%,如果再砸幾百億造車顯然很冒險。任正非反對現在造車的決定也不無道理,畢竟手裡沒錢確實難辦事。
汽車有文化認為,目前「造車派」一直用LOGO釋放信號試探邊界,而「不造車派」則以品控為由戰術回撤,這只是第一輪的較量,未來會在這個糾葛上再次重演。因為華為涉獵汽車領域,目前模式肯定是十分難受的,有迴旋餘地,但是華為一旦下場造車,可能再造一個華為,也可能是條不歸路,這恐怕不是任正非老爺子想看到的。
撰文/小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