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公開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2022年全年,採用未經日曆和季節調整規則,美國全社會完成的名義GDP提升至25.47萬億美元,與上一年相比,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增長2.2%。
若採用經過日曆和季節調整之規則,美國全社會完成的名義GDP為25.46萬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剔除各種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因素,實現了2.1%的實質性增長。
不論採用哪種統計標準,剔除通脹因素後,美國經濟都實現了「略微超過2%的增長」。但如果納入通脹因素,那美國2022年的經濟名義增長率將會超過9%,是實際增長率的4倍多。
南生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指出:通貨膨脹,已遠遠超過商品和服務真實生產帶來的提振效應,成為抬升美國GDP創新高的核心影響因子。
既然通貨膨脹能讓美國GDP變動更高,那美聯儲為什麼還要多次降息,試圖「拉低通脹」。這種行為,難道不是變相「拉低GDP」嗎?
原因可能包括了如下幾點:
首先是:物價持續上漲,必然會直接體現在各種生活必需品上——麵包、牛肉、汽油、房租、車貸、看病、電價、服裝……
這對美國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家庭來說,影響是很大的。這是因為,吃穿住行的支出,已佔據低收入居民家庭日常支出的很大一部分。
若物價上漲幅度太高,持續時間太長,美國低收入居民家庭「長期入不敷出」時,不利於執政者的選票。
其次,通脹水平過高,持續時間太長,居民實際收入的購買力下降,抗風險能力下降,容易造成金融動蕩——貸款消費違約率大幅提升,居民破產現象陡增,甚至出現民眾上街抗議物價過高事件。
第三,短時間且可控的通脹,的確可以抬升GDP。但如果通脹持續時間太久,居民收入被侵蝕過多,消費信心受損;企業盈利,被通脹過分擠壓……
最終反而會抑制消費和投資,進而損害經濟可持續發展。保持通脹在合理水平附近波動,這是包括美國當局在內的全球大多數國家執政者採取的一致行動,他們並不希望通脹高企,而是維持溫和通脹。
第四,高通脹如果持續時間較長,會損害美元現有的國際地位。美元是當今世界國際屬性最強貨幣,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糧食、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交易、定價的核心貨幣。
美國高通脹會變相抬升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價格,大幅降低其他國家「持有的美元外匯購買力」,加劇世界貧富分化——就是網友們通常所說的「割韭菜」。
要知道,其他國家持有的美元外匯,是他們通過辛苦勞動出售商品和服務賺來的。如果因為美國高通脹,而導致他們持有的美元購買力縮減,造成金融動蕩,這隻會增強全球「去美元化」浪潮。
美元當前擁有的國際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地緣政治、經濟和軍事秩序。特別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元價值不再由黃金儲備支持,而是由其「信譽」來支撐。
美國需要在「維持信譽方面,盡量做到平衡,有時需要兼顧他國」。若過於利己,完全不顧及其他國家的感受,世界去美元化呼聲達到頂峰,一旦爆炸,反噬效果將是難以估量的。對此,網友們認同嗎?本文由南生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2月財經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