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了?新興業務加持的運營商會在2023年重回巔峰嗎

5G商用以來,憑藉5G網路高速率、低時延、廣連接的天然特性,運營商很好的找到了新的增長引擎,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興業務,逐漸成為三大運營商能否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目前,在消費端增長乏力的狀態下,得益於新興業務的大規模開展,2022年全年電信業務收入以同比8%的增長趨勢,達到了1.58萬億元的規模。

其中,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業務「C位出道」,以同比增長32.4%的態勢拉動電信業務收入增長5.1個百分點。相比1-11月份移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拉動的0.2個百分點,新興業務展現了它現階段的非凡實力。

從錯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紅利,淪為網路管道工開始,運營商近些年也在不斷探尋新的增長點,以打破單一依賴傳統業務的收入格局,圍繞工業製造、交通、傳統能源等領域的數智場景應用,開拓高價值的政企市場,助力營收增長。

似乎實看到了運營商轉型的巨大價值,近日,三大運營商紛紛迎來上漲,電信漲超7%,聯通漲超6%,股價均創1年多以來新高,移動漲近4%。

有業內學者表示,「在3G、4G時代,運營商扮演的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者的角色,而進入5G和數字經濟時代,雲和網將成為新的信息基礎設施,對運營商的算力網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創新成為他們接下來發展的關鍵詞。」

同時,三大運營商也陸續表示在降本增效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到2025年底,移動將打造原創技術攻關的體系化力量,將基礎研究投入與總研發經費佔比提升至20%。

2022年前三季度,聯通研發費用同比增長92%,電信增長101.4%。意味著運營商是有想要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心思的。

但具體到項目的落實里,運營商如今扮演的更多的是「承包者」的角色,將系統的開發、平台的搭建交給第三方,這就導致了運營商自身技術基礎薄弱,核心能力不強,但也能收穫賬面上的漂亮成績。不過,運營商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雲和網為基礎設施的5G時代,更加註重技術研發科技創新。

而過去這一年,不管是移動雲、天翼雲、聯通雲的亮眼表現,還是運營商攜手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智慧城市、5G全連接工廠等5G場景應用,都讓市場看到了5G時代運營商的數智價值。

以天翼云為例,以17.7%的市場份額連續兩次取得了中國專屬雲服務市場第一,作為整體雲計算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領域,政企不斷增長的「上雲需求」,天翼雲已落地能源、醫療、交通等多個領域。

基於歐拉自主研發的CTyunOS雲基礎設施累計已部署5萬餘套,為公有雲、IT上雲等多種業務場景實現了雲網全場景覆蓋。加上從省市級延伸到縣鎮級的服務運維體系,運營商的雲漸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在大規模增長的新興政企市場上,運營商也致力於挖掘C端的用戶價值,三大運營商發展的5G套餐用戶早在去年9月底突破10億,而運營商推出的5G消息和5G新通話也暫時還不具備大規模商用的條件。作為5G現象級應用的有力「候補者」,或許未來的某一天5G新通話將會成為我們互相聯絡的方式之一。

不管是正在進行時的新興政企市場,還是暫未激起什麼「水花」的5G消費端市場,運營商的價值也正在被重估,能否抓住機遇,順利實現數智化轉型,重回巔峰時刻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