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三的加息決定,似乎也沒有什麼懸念了,從期貨市場來看基本上是75個基點(有20%左右概率會是100個基點,可以忽略不計),鮑威爾一定會跟著市場的期待來走。這次加息之後,美國的隔夜利率會進入3%-3.25%區間,這個利率基本上和當下的10年利率齊平,即使10年利率在加息之後繼續攀升,但是曲線一定會更加扁平化。
現在需要思考另一個問題,鮑威爾或者說美聯儲加息的終點是什麼(4%?還是5%?),是不是像期貨市場預測的那樣,到了明年年初美聯儲會停止加息甚至開始降息?
長期跟蹤鮑威爾以及分析過他個性的人,會知道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太自信。他的不自信來自於3個方面:(1)學歷上不如前任美聯儲主席,(2)上台之後遇到的第一個總統霸凌他,(3)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和幾十年不遇的高通脹。不自信的鮑威爾在工作的時候,喜歡引用歷史,說話之間時不時會提到「19xx年」。
喜歡研究歷史是件好事,特別是對於投資這種「經驗+創新」各佔一半的事情,研究歷史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量化基金會「回測」,橋水會去數據化歷史數據。鮑威爾看歷史也是對的,但是嘴上多次提到歷史,就有點感覺心裡底氣有點不足。
縱觀美國的「通貨膨張」歷史,有一段歷史對於當下的鮑威爾的影響巨大,那就是美國1865-1882年長達17年的The Great Inflation(大通脹)。美國二戰後的通脹,基本上都會冒頭之後就落下去,唯獨這段時間,美國經歷了長達17年的高通脹。在這17年時間,美國經歷了4次經濟衰退,2次能源危機,以及只有戰爭時期才有的價格管控。這段時間也是美國宏觀經濟政策最大的失敗(the greatest failure of American macroeconomic policy in the postwar period」 (Siegel 1994).)。
為什麼知道這段歷史對於當下的鮑威爾的影響巨大?因為華爾街日報發現鮑威爾對於前任美聯儲主席Paul Volcker非常推崇,就連說話都會引用Volcker的自傳「Keeping At It」。而Volcker的主要政績(不討論對錯)就是把長達17年的美國通脹給壓了下去,儘管最後導致了美國經濟進入了嚴重衰退,但是通脹也下去了。
根據經典的宏觀曲線「菲利普斯曲線」,在通脹和就業這兩個目標之間,我們只能佔到一頭。如果保證最大就業,那麼通脹就會高;如果要求通脹下去,那麼失業率就會高。曲線的樣子如下。
但是大通脹時期,美聯儲發現,如果任由通脹高企,那麼失業率最後也會上去。菲利普斯曲線不會是一條固定不變的曲線,而是會上下移動的曲線。高通脹就成了美聯儲要對付的主要目標。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特別是美國的通脹一直保持在低位,所以美聯儲的目標一直是提高就業。但是當下就業已經飽和,通脹高企,所以美聯儲的目標就自動調整成對付通脹。
為什麼當年美國有長達17年的高通脹?這後面有很多原因,有人為的,也有經濟自然規律,這裡就不展開了。但是有一個重要經驗教訓,就是如果高通脹的時間越長,那麼通脹要想回落的可能性就會越低,形成一種負向反饋。從微觀層面來說,就是「假設做麵包的人預計麵粉價格會持續上漲,那麼做麵包的人就會先把麵包價格提起來;房東如果預期做麵包的人會提高麵包價格,那麼也會把房租價格提起來」,大家都預期通脹會持續那麼通脹就會越加頑固。鮑威爾也懂這個道理,所以他一再說要把社會的通脹預期給消滅。
對於鮑威爾來說,現在的目標就是儘快把通脹給摁下去,要不惜一切代價,時間拖得越久就越麻煩,什麼股市漲跌他是絕對不會理會的。而且如果市場一旦還解讀他鴿派,從而市場上漲,他是不高興的,因為股市上漲也會推動通貨膨張(公司股票上漲了,那麼公司的資本支出也會上升)。所以無論是4%還是5%,都不會是美聯儲的最終目標,美聯儲就沒有最終目標,當年Volcker把利率加到了20%。
美聯儲這次取消了點陣圖(這東西從來就不準,我說了好幾年),目的就是不想給市場任何「加息終點」的希望,不想大家看到點陣圖會說「美聯儲還有100個基點就會停止了」(因為點陣圖會給出長期加息路徑)。任何期望加息到頭的想法,美聯儲都要打消——很多人都看到了美聯儲這次會取消點陣圖,但是沒人去想後面的動機。
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國的17年的大通脹時期,通脹是上上下下起伏了好多次,回落的最低點曾經到過3.7%,但是通脹後面又迅速起來了。我不知道這次歷史會不會重複,但是鮑威爾會為了避免這次出現類似的高通脹反覆,即使通脹跌到3.7%也不敢放鬆加息,更不要說降息了。
任何期待美聯儲轉鴿的想法,皆是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