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在不斷救市,效果如何?

1、

2020年的時候,經常能聽到「報復消費」這個詞。

那時候很多行業的前景面臨著極大不確定性。

各個行業在說消費這件事的時候,更像是在給自己打氣。

比如,到年底旅遊業就好了...

餐飲業到了節日一定會好轉...

零售業等到618、光棍節一定能反彈...

到了2021年,有的行業已經大面積人員轉行。

消費沒等來,等來的是大眾「瘋狂儲蓄」。

到了今年,再想讓大家從兜里把現金拿出來,就更難了。

樓市、股市雙殺的局面,讓很多人拿著錢茫然。

曾經不斷超發的貨幣就突然無處可去了。


2、

過去半年多的時間裡,房地產經歷過浩浩蕩蕩的救市行動。

在「一城一策」的框架下,各地方也算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手段:

放鬆限貸、放寬限購、提供購房補貼、降低房貸利率、稅費減免、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等等。

但是效果如何呢?

45城中的一線、二線、三線城市的新房成交面積下降30%左右,二手房成交面積下降20%左右。

新房銷售(截至9月15日)

二手房銷售(截至99月17日) 來源:WIND,東興證券

國內中介龍頭,貝殼的二季度財報也顯示了市場不見好轉的跡象。

貝殼第二季度全國二手房交易總規模同比下降約41%,好於同行。


3、

在持續救市不力的情況下,很多地方開始加大力度。

尤其是二線城市政策釋放更加密集,鄭州、長春、武漢、廣州、天津、蘇州青島等地都出台了樓市放鬆政策。

隨後,9月14日,蘇州全域放寬限購政策。

外地人在蘇州六區(吳中區吳江區姑蘇區相城區、高新區、工業園區)購買首套房無需開具社保證明個人所得稅證明,但只限購 1 套。

9月15日,青島跟進。

青島市住建局官方公眾號發布消息稱,除市南、市北二區外,青島其他區域不再實施住房限購政策。對限購區域內新建商品住房,本地居民限購2套,二孩、三孩家庭可增購1套,外地居民居住滿半年限購1套;二手住房不再限購…

這種全面放開限購的操作僅僅持續了1天就被叫停了。

一方面,房住不炒的成果被破壞,這種強二線城市的操作可能會讓其他城市形成跟風效應。

另一方面,假如這種全面放開的操作還是無法刺激樓市怎麼辦?

一旦出現樓市徹底鬆綁還不見好轉的跡象,市場有可能會徹底轉向,加速下墜。


4、

2015年,樓市大搞「漲價去庫存」,從此之後很多人似乎都產生了一個「誤區」。

就是在市場熱度和開發商中介聯手的哄抬下,只要放鬆限購限貸就能創造牛市。

2015年可以這麼搞,但2022年這麼搞,可能真不靈了。

我之前在二線城市的房產,試著按市場價掛牌出售,無人問津。

一個剛需跟我說,他現在面對的是海量的新房、二手房,所以他可以慢慢議價。

這就是非一線城市的樓市現狀,大量的庫存,捉襟見肘的購買力,以及降到冰點的購房信心。

那麼一線城市呢?

北京最近也發生了一些「擠牙膏」式的變化。

比如支持「老人」購房,通州購房雙限鬆綁。

一線城市的房地產鬆綁一定是謹小慎微的。

因為人口凈流入的超大城市,是不缺購買力的。

樓市鬆綁就意味著大城市的居民槓桿再次加碼。

本就低迷的消費,可能會被再透支10年。


5、

居民槓桿率(居民債務/GDP)是最常用的一種居民部門槓桿衡量指標。

為了便於進行國際比較,這裡採用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口徑。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國內居民部門槓桿率為61.6%。

高於新興市場水平(51.0%),低於日本(66.9%)、發達經濟體(75.7%)和美國(78.5%)。

居民槓桿率比較 來源:BIS,中泰證券

按照IMF的標準,我們目前的居民債務已經對中期經濟增長造成影響。

但理論上講,國內居民槓桿率並不算極高。

同時,面對大家重新拾起來的儲蓄習慣。

有的人也在研究,如何把我們的儲蓄「調動」起來。

槓桿空間+超額儲蓄,依然給了房地產一些想像空間。

但還是希望樓市能給民眾多一點「喘息」的時間吧。

別再讓90後、00後們透支半輩子的消費壓在那個鋼筋水泥盒子上了。